《道德经真义》第十四章(2)
2024-03-25 来源:百合文库
能够融合五气为一气,混合三元为一元,那么真元一气所在之处,就是天然主宰所在之处。所以《悟真篇》里说:女子着青衣(火生水),郎君披素练(水生金)。见之不可用(后天水火土),用之不可见(先天木金土)。恍惚里相逢(混而为一),杳冥中有变。霎时火焰飞,真人自出现。修道之人理解这几句诗,就能明白大道的根源,修道的要领了。
假如修道不从虚无入手,执着于一身尸气和杂乱妄动的心神,用聪明知觉的心,去了照丹田,那么藏畜的不够深,气机生发又怎能顺畅呢?这就是为什么炼精炼气炼神的功夫,离不得混沌(无知无欲)啊。既然能做到混沌,久而久之胎婴生长,阳神产生,而其中毓胎养神的方法,又不能不知道,也就是前几章提到的“爱民治国,无为而治。”这时阳神出入,运行自然,时而阳神朝上,则不知阳神从哪里发出,也不显得光明亮堂;时而阳神收敛在下,不知阳神藏匿在何处,但又不阴暗晦涩。由此绵绵密密,延续不断,无法称名和描述,也没有作为,恢复当初父母未生之前,没有任何事物的状态。《易经》上面说的“洗心退藏于密”,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太上说:“复归于无物”。虽然无物,而天下万事万物却又从“无”当中产生,太上因此有“无状之状,无象之象”的说法。然而究竟有什么形象呢?不过是恍恍惚惚中偶然的感触罢了。果真能恍恍惚惚,当真元刚产生的时候,顺着气机引导它,不知他从何处兴起,也不知它终归何处,往前看不见它的头,往后看不见它的尾。大道就是这样浩浩渊渊,无边无际,大周沙界,细入毫芒。什么是道?道就是元始一气,人身官骸的真正主宰,得到就有生机,失去就会消亡,充盈则成人,缺失则成物,这其中的差别只在毫厘之间。学道之人获得元始一气后,用它调摄五官百骸,则毛发精莹,肌肤细腻,这就是用上古就存在的大道来调和现今的事物。人能够认得这开天辟地的元始一气,作为一身的纲领,万事的主脑,则主体确立,运用自然能顺利进行,本体端正,而末端自然也跟着端正。
倘若学道之人不以元始一气作为根本,想要修成正觉,反而堕入旁门邪道,真是可悲啊。
假如修道不从虚无入手,执着于一身尸气和杂乱妄动的心神,用聪明知觉的心,去了照丹田,那么藏畜的不够深,气机生发又怎能顺畅呢?这就是为什么炼精炼气炼神的功夫,离不得混沌(无知无欲)啊。既然能做到混沌,久而久之胎婴生长,阳神产生,而其中毓胎养神的方法,又不能不知道,也就是前几章提到的“爱民治国,无为而治。”这时阳神出入,运行自然,时而阳神朝上,则不知阳神从哪里发出,也不显得光明亮堂;时而阳神收敛在下,不知阳神藏匿在何处,但又不阴暗晦涩。由此绵绵密密,延续不断,无法称名和描述,也没有作为,恢复当初父母未生之前,没有任何事物的状态。《易经》上面说的“洗心退藏于密”,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太上说:“复归于无物”。虽然无物,而天下万事万物却又从“无”当中产生,太上因此有“无状之状,无象之象”的说法。然而究竟有什么形象呢?不过是恍恍惚惚中偶然的感触罢了。果真能恍恍惚惚,当真元刚产生的时候,顺着气机引导它,不知他从何处兴起,也不知它终归何处,往前看不见它的头,往后看不见它的尾。大道就是这样浩浩渊渊,无边无际,大周沙界,细入毫芒。什么是道?道就是元始一气,人身官骸的真正主宰,得到就有生机,失去就会消亡,充盈则成人,缺失则成物,这其中的差别只在毫厘之间。学道之人获得元始一气后,用它调摄五官百骸,则毛发精莹,肌肤细腻,这就是用上古就存在的大道来调和现今的事物。人能够认得这开天辟地的元始一气,作为一身的纲领,万事的主脑,则主体确立,运用自然能顺利进行,本体端正,而末端自然也跟着端正。
倘若学道之人不以元始一气作为根本,想要修成正觉,反而堕入旁门邪道,真是可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