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研究资料整理:《红楼梦》的语言及风格(4)
2024-03-26 来源:百合文库
下面的一个例子,如果用了“文学史”的眼光去看,倒好像颇有趣。原文的“不顿饭时,将十六出俱已看完”,在曹雪芹原来是用了“浪漫主义”的手法把林黛玉的聪明表示出来,不料高鹗看了有些不可能,于是改为“已看了好几出了”。这里,高鹗好像是用了“写实主义”或“自然主义”的手法改文章。不过和后来的“馀香满口”地默默记诵的情况有些不合了。如果是只看了几出,根据“且听下回分解”的引诱,还要看下去才是,不应就记诵起来的。
“林黛玉道果然有趣”改为“黛玉笑着点头儿”。这里我有个推测。宝黛二人,平常总是喜欢斗口的。如宝玉说东,黛玉每每爱娇的说是西。对于《西厢》的文字,两人都感到有趣。然而还不肯痛快地赞成,只淡淡地敷衍了一句“果然有趣”,这句话有多么“娇”?点头儿,表示心悦诚服,意境不同。这个例子好似贾岛的推敲的问题;我们其实应当尊重作者的情感与想象,不宜像煞有介事地竟为删易也。
“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改“两只”为“一双”,只令人感到庸俗。
“你这该死的胡说!”改为“胡说了!”校至此处实在不能不有把一个吹满了的气球用针来刺破之感。
“宝玉着了忙”改为“宝玉急了”,当时的环境,想来必不若是严重,这个例子正和上例相反,一是将重改轻,一是将轻改重,顺笔涂乙,全无标的,真令人莫明其妙也。到后来宝玉反诘:“你说的是什么呢?”想曹雪芹原意,宝玉只不过白说一句而已,所以轻描淡写的一说即过,以表示对这位娇小姐毫无办法之意,高氏变为“你说;你这个人呢!”大有气急败坏,急于报复之势,当日宝玉必不若是。
下一个例是高氏擅加了一个“了”字,结果弄得句意全殊,实在是比较严重的。袭人说的“那里没找到,摸到这里来!高氏轻轻加一“了”字于句末,成为“…这里来了!”原句是袭人自述,含有抱怨之意。改后则意指宝玉:“哈哈!你摸到这里来了!”轻易一添,主词变动,这实在不应出诸通人之手的。
另外在“潇湘馆春困发幽情”一回中,也有不少改动。“只见黛玉的奶娘,并两个婆子都跟了进来”改为“都跟进来了”。这很像巜封神演义》上的“定身法”,把活生生的一句句子定得死板了。我常想在写文章时除非必要,最好避免置“了”字于句末,以免造出死样活气的句子来。
“林黛玉道果然有趣”改为“黛玉笑着点头儿”。这里我有个推测。宝黛二人,平常总是喜欢斗口的。如宝玉说东,黛玉每每爱娇的说是西。对于《西厢》的文字,两人都感到有趣。然而还不肯痛快地赞成,只淡淡地敷衍了一句“果然有趣”,这句话有多么“娇”?点头儿,表示心悦诚服,意境不同。这个例子好似贾岛的推敲的问题;我们其实应当尊重作者的情感与想象,不宜像煞有介事地竟为删易也。
“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改“两只”为“一双”,只令人感到庸俗。
“你这该死的胡说!”改为“胡说了!”校至此处实在不能不有把一个吹满了的气球用针来刺破之感。
“宝玉着了忙”改为“宝玉急了”,当时的环境,想来必不若是严重,这个例子正和上例相反,一是将重改轻,一是将轻改重,顺笔涂乙,全无标的,真令人莫明其妙也。到后来宝玉反诘:“你说的是什么呢?”想曹雪芹原意,宝玉只不过白说一句而已,所以轻描淡写的一说即过,以表示对这位娇小姐毫无办法之意,高氏变为“你说;你这个人呢!”大有气急败坏,急于报复之势,当日宝玉必不若是。
下一个例是高氏擅加了一个“了”字,结果弄得句意全殊,实在是比较严重的。袭人说的“那里没找到,摸到这里来!高氏轻轻加一“了”字于句末,成为“…这里来了!”原句是袭人自述,含有抱怨之意。改后则意指宝玉:“哈哈!你摸到这里来了!”轻易一添,主词变动,这实在不应出诸通人之手的。
另外在“潇湘馆春困发幽情”一回中,也有不少改动。“只见黛玉的奶娘,并两个婆子都跟了进来”改为“都跟进来了”。这很像巜封神演义》上的“定身法”,把活生生的一句句子定得死板了。我常想在写文章时除非必要,最好避免置“了”字于句末,以免造出死样活气的句子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