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论语】学而1.3:巧言令色(2)
那么从本末角度又如何理解“巧言令色”?
这要结合孔子所在的春秋时代特点来理解,那时是礼治天下的时代。所谓的周礼,是一无所不包的文化体系,在制度方面规定着国家政治关系的体系结构,在礼仪方面规定着贵族生活与交往关系的形式。所谓的礼治天下,就是以一套象征意义的行为及程序结构来规范、调整个人与他人及宗族、宗族与宗族、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关系,使交往文明化、统治仪式化。但到春秋时期已是礼乐崩坏的时代,其主要的原因就在于礼的制度和礼仪等规范形式已不符合当时社会发展实际,变得越来越繁杂、奢华以至形式化,已难以对变动的社会予以有效的调整规范,以至于出现从礼的角度来看社会失序、道德沦丧等现象。时代在呼唤着变革,要从礼的繁杂节目度数体系归约为政治原则和道德原则方面发展。
孔子顺时代之要求,提出克已复礼的主张,一方面是要守护礼乐文化作为文明成果与生活方式、文化模式,同时引进仁所代表的道德意识,重建合理的政治秩序和政治伦理。孔子代表的儒家是要把礼更加道德化,突出其道德精神,强调礼作为仪式和规范,如果不发于真实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就失去了真正的意义。故孔子从人心出发,人的自然亲爱即孝弟出发,推爱及物至仁民,以仁统礼,以义贯礼,为礼注入一种道德精神和道义原则,从面摒弃已不符合现实的、形式化的、繁杂的礼仪。这些形式化的礼仪即是孔子所说的巧言令色,就是为政治国之末。
《左传》记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此语缘于刘康公对成肃公接收肉不敬的批评,原始语境中的“祀与戎”并非泛指祭祀与战争,而是指祀礼与军礼,均属礼制范畴。实际上是指如何处理好与上天和邻国之间的关系,这两种礼都需要“巧言令色”以表达对上天的敬意和实现族群之间和睦相处。《礼记·表记》云:“情欲信,辞欲巧”,传为孔子言。这里的“情欲信,辞欲巧”与“巧言令色”意思是一样的,后世注释家却作一褒一贬理解。
故本章孔子所言的巧言令色应指代仪式化的礼,特别是指为政者最为重视的祀礼军礼,所要强调的是这些都为为政之末。为政者要从人心入手,从孝弟入手,这才是为政者所应务的本。这在当时语境下,对话双方应都是能够明白意会的,但因文本脱离了具体的语境,后世注释家们就各自根据自己的体会作出解释。
这样,本章与前两章即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解释体系,也完整表达了孔子克己复礼之核心主张,所以这三章在论语编纂时得以总冠全文。
这要结合孔子所在的春秋时代特点来理解,那时是礼治天下的时代。所谓的周礼,是一无所不包的文化体系,在制度方面规定着国家政治关系的体系结构,在礼仪方面规定着贵族生活与交往关系的形式。所谓的礼治天下,就是以一套象征意义的行为及程序结构来规范、调整个人与他人及宗族、宗族与宗族、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关系,使交往文明化、统治仪式化。但到春秋时期已是礼乐崩坏的时代,其主要的原因就在于礼的制度和礼仪等规范形式已不符合当时社会发展实际,变得越来越繁杂、奢华以至形式化,已难以对变动的社会予以有效的调整规范,以至于出现从礼的角度来看社会失序、道德沦丧等现象。时代在呼唤着变革,要从礼的繁杂节目度数体系归约为政治原则和道德原则方面发展。
孔子顺时代之要求,提出克已复礼的主张,一方面是要守护礼乐文化作为文明成果与生活方式、文化模式,同时引进仁所代表的道德意识,重建合理的政治秩序和政治伦理。孔子代表的儒家是要把礼更加道德化,突出其道德精神,强调礼作为仪式和规范,如果不发于真实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就失去了真正的意义。故孔子从人心出发,人的自然亲爱即孝弟出发,推爱及物至仁民,以仁统礼,以义贯礼,为礼注入一种道德精神和道义原则,从面摒弃已不符合现实的、形式化的、繁杂的礼仪。这些形式化的礼仪即是孔子所说的巧言令色,就是为政治国之末。
《左传》记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此语缘于刘康公对成肃公接收肉不敬的批评,原始语境中的“祀与戎”并非泛指祭祀与战争,而是指祀礼与军礼,均属礼制范畴。实际上是指如何处理好与上天和邻国之间的关系,这两种礼都需要“巧言令色”以表达对上天的敬意和实现族群之间和睦相处。《礼记·表记》云:“情欲信,辞欲巧”,传为孔子言。这里的“情欲信,辞欲巧”与“巧言令色”意思是一样的,后世注释家却作一褒一贬理解。
故本章孔子所言的巧言令色应指代仪式化的礼,特别是指为政者最为重视的祀礼军礼,所要强调的是这些都为为政之末。为政者要从人心入手,从孝弟入手,这才是为政者所应务的本。这在当时语境下,对话双方应都是能够明白意会的,但因文本脱离了具体的语境,后世注释家们就各自根据自己的体会作出解释。
这样,本章与前两章即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解释体系,也完整表达了孔子克己复礼之核心主张,所以这三章在论语编纂时得以总冠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