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网文

作者之死(赵毅衡译) 罗兰·巴特(3)

2023-10-28 来源:百合文库

作者之死(赵毅衡译) 罗兰·巴特


作者的消灭(这里可以套用布莱希特的“疏离说”,作者像文学舞台远端的人物,越来越小),不仅仅是历史事实或写作行动;它还完全改变着现代文本(或者也可以说,从今以后用这样一种方式构成文本或阅读本文,使作者在其过程的所有层次上都不存在)。时间性是不同的。在相信作者的时代,人们总是设想他是他的书的过去,书和作者自动站在分开从前和今后的一条线上。人们设想作者养育了书,也就是说,作者在书之前存在,为书而构思,心力交瘁,为书而活着。作者先于其作品其关系犹如父与子。现代的见解恰好相反。现在的撰稿人跟文本同时诞生,没有资格说先于或超于写作;他不是书这个谓语的主语。除了解说以外,再也没有时间;任何文本此时此地都可撰写,文本的永恒性就在于此。事实是(或者就此可得出结论)写作再也不能像古典主义者所说的那样,叫做记录、标示、表达、“描写”的操作,而恰恰像语言学家说到牛津哲学时说的“一个表演性的罕见的语言形式”。
它永远使用第一人称和现在时,在这里解说除了言语行为本身之外,别无其他内容(不包含其他命题)——这有点像国王说的“我宣布”,古代诗人所说的“我赞美”。按照现代撰稿人的先辈悲哀的观点:对表达思想感情来说,手太慢,因而出于必要的法则,必须强调这种延宕,对形式无限期地“加工润色”。现代撰稿人则不同,他们埋葬了作者。不再相信先人的说法。对他们来说,手跟声音相脱离,势是铭刻性的,不是表达性的手在一个没有起源的领域中探索,或者说,这个领域中除了语言本身以外,至少没有其他起源。语言不停地使一切起源受到怀疑。

作者之死(赵毅衡译) 罗兰·巴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