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网文

【再读论语】学而1.1:学而时习之(3)

2023-11-23哲学孔子论语儒学 来源:百合文库
(四)
释“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里所流露出来的情绪,可以看出其不被他人理解和认同的情形才是孔子当时的生活常态,周游列国十四年,一路礼敬有加,但不得所用,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无奈与苍凉。这句话与其说是对他人的教导,不如说是自我排遣与自我安慰的自励警语。“愠”,历代注释家均注为怒、怨意,理解上的不同也仅在于怒的程度不同。但人不知而不怒,总感觉似未完全表达出君子风度。于是查了下康熙字典对愠的解释:《说文》怒也,《仓颉篇》恨也,《集韵》心所郁积也,《诗·桧风》我心蕴结兮。百度百科中指愠之本义为心燥、不冷静,引申义含怒、生气。但不知这条解释来源于何。综合来看,若把愠解释为心燥、不冷静,那么不愠即是指不动心、无所谓。孔子一生致力于践行、推行、传授、传播其政治主张,若其道还是不能行于天下后世,那么也只能如此,尽人力,知天命。
(五)
清人阮元认为此章乃孔子生平学行始末也。圣人之道不见用於世,所恃以传於天下后世者,朋也。人不知者,世之天子诸侯皆不知孔子,而道不行也。孔子曰五十知天命者,此也。此章三节皆孔子一生事实,故弟子论撰之时,以此冠二十篇之首也。二十篇之终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与此始终相应也。

【再读论语】学而1.1:学而时习之


据此解释,本章三节恰好对应立功、立言、立德三不朽。可简要理解为:道行天下则悦,道传于世则乐,道之不行而不愠,知天命,亦君子。
【另解】
以上各种解释均是把君子理解为有德之人,但是在周代,君子的本意是指贵族,又称大人,指有位之人、上位之人,与其相对应的是平民、小人即无位之人、下位之人,大人和小人仅从所处阶层而言,并无道德高低之含义。春秋时期随着时代的变化,贵族的没落,君子才开始渐渐注入道德的意蕴,而小人也蜕变为道德意义上的小人。孔子所在时期君子的含义正处于变化之中,如出自《论语·阳货》的“子曰:唯女子与小人难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这里的女子即汝子,是指称说话的对象,小人是与君子相对应的小人,无道德低下的含义。如果将君子作贵族、大人这个意义上理解,那么本章又是另一番景象。
王瑞林在《论语》开篇发覆一文中,通过比较本章与《论语·子路》中“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分析出本章的具体语境同样是回答为政之问。进而阐述本章之意:“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就是“近者说,远者来”的具象,意指施行教化善政的实践让近者被其泽喜悦、远者闻其风涌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理解为当实施教化善政的实践时,不为人所理解也不恼怒,这才是为政者所应有的修养。

【再读论语】学而1.1:学而时习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