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存瑞改编评书《三国》的始末(6)
第一,先下苦功把原本三国读通、背熟。因为熟能生巧,巧能生精,精而能化,化为已有。简而言之,无论说哪部书,里边必须得找得着自己。所说的背是先背文章、书信、诗词歌赋、固定词等等。例如:檄文、大雾垂江赋、吊唁周瑜的祭文、诣葛亮前后出师表、隆中决策的全文、击鼓骂曹的全文以及各个书信、赞词等等……。
第二,全部三国里有人物413名,这些人物的脸谱、性格、穿装打扮,使用什么兵器、骑什么样的马,人物的语言特点,以及故事的情节层次,都要进行编整:有增、有减,有充实有发挥,有改有编。当时都把它定下来,然后一一进行整编,写成了脚本。
第三,把全书的故事情节,用评书的艺术规律进行编篡,加强了故事性,充实了内容,并且增加了各方面的知识。
评书的艺术规律,概括为一政、四强、双七要、五性两化。详细内容另文叙述。
第四,登台演出后,边演出、边收集意见。到了节未,再行对书给予改、删、增、缩。把各方面的正确意见充实进去。使之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象春前之草,日有所长。以上就是对三国改编时使用的四个步骤。
改编后的几个特点
用体验艺术和形体艺术相统一,有机的结合起来的新的评书艺术,改编后的三国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演出时使用的语言是口语化的民间语言,用这种语言能使书的故事情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例如原文第43回诸葛亮舌战群儒中有这么一段对话:张昭先以言挑之曰:“昭乃江东微末之士,久闻先生高卧隆中,自比管乐,此语果有之乎?”以上共用了26个字。孔明回答说:“此亮平生小可之比也”。孔明的回答只用了几个字。这就是书本语,如果使用口语化的民间语言去说那就是:
张昭、张子布,先对话葛亮说:诸葛先生,愚下是江东的一个微不足道的士官,姓张名昭字子布。我经常听到不少人说,说先生您在隆中山隐居,自命清高,并且把自己比做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有名的政治家管仲、管夷吾。还把自己比做战国时期有名的军事家乐毅,这些话确实是有吗?诸葛先生,您是说过吗?
张昭问完后,用两只眼睛直直地盯着。一边盯着孔明,让孔明迅速回答,一边心里说,孔明你坐在自己的斗室里边自吹自捧。今天,我在这场儒林会上,把你平日吹嘘的话兜出来,让大夥全听听,看你,在当阳新败之后,前来东吴求救的情况下,敢不敢应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