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爱上卡夫卡女孩》(12)
第四章的整个故事都过于无厘头,中间穿插着不少莫名其妙的展开,作为恋爱喜剧而言倒是无可厚非,但要从推理角度来欣赏就有些勉为其难,还是略过吧。
最后,也就是故事发展到高潮的局中局。这个推理设计最为有趣的地方,在于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会反复思考火夫K的真实身份:时而觉得他就是“我”、时而又会觉得他是“我”笔下所写的人物、时而又会觉得他是某个不相关的人。这种多重的解读会赋予K不同的身份和意义,这正是解构主义的核心。同时,这种不断探索的过程、随着线索不断地找出、读者心中的真相也在发生着变化的过程,也正是传统侦探小说、或者说本格推理小说最迷人的地方。可惜的是作者最后将K的身份固定了,而失去了开放性的K虽然给出了确定的谜底,但同时也失去了进一步解构的意义。同时令人稍感惋惜的地方在于,或许是为了避免让推理的成分太多,作者似乎是故意没有在前几章中有太多提及“我”模仿卡夫卡而写的小说的内容,而减少的信息会让读者失去探求答案的欲望。这种处理方便了一些比较单纯的读者看懂文本、但对喜欢解密的人而言是一种损失。
总而言之,如果从推理的角度来看,那本书大概是处于及格线以下。这部作品的推理并非占主导地位,推理之于这部作品更像是联系着男女主角之间的纽带。但日常推理应该在既强调日常的同时,也强调推理。推理靠心证完成倒没什么可以指摘之处,但逻辑链的环环相扣应该予以保证。日常推理的本质是见微知著,是通过扎实的逻辑看破荒诞的表象而直达本质。而这恰恰是作者想做但却没做到的。
最后,谈谈人物。在本书正文最后一章《终曲的终曲》里,风香将“我”的稿子投到了出版社。而出版社的编辑宝田表示:
『很遗憾,你的稿子还不能算是一篇成形的小说,但文笔很不像日本人。国内目前没有作家用这种方式写作,你的文章有点像是品钦、保罗·奥斯特,或是介于两者之间,总而言之我是第一次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