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网文

论语说 · 第一弹 · 学而第一章(2)

2023-04-01经典文化国学解读论语古籍 来源:百合文库
这一节是曾子对夫子三个“不亦”的解说。但曾子的出发点与夫子正好相反。
“为人谋而不忠乎”,对应于“人不知而不愠”;“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对应于“有朋自远方来”;“传不习乎”对应于“学而时习之”。
夫子的语境是内生性的。我要学习、有所收获提高,从而得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如果他人不能理解我,我也不心生愠愤。
曾子的语境是外生性的。别人误解我了,我要反省一下,是不是我与人谋事不够忠正?朋友不来,是不是我与朋友交而无信实呢?如果我足够忠正信实,但仍然遇到了上述问题,那是不是我自己最近没有提升自己,没有“学而时习之”呢?曾子之义,是对夫子之言的有益补充。
1.5小节,是引用夫子的话,对“为人谋”进行解释,所谓“道千乘之国”,“道”即是谋。
1.6小节,是引用夫子的话,对“与朋友交”和“传习”进行解释。这一节中出现了“亲仁”,如果结合夫子所谓“无友不如己者”,亦隐约可见,“学”的出发点和目的,就是“仁”。
第四节
1.7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1.8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已者。过则勿惮改。”
1.9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1.10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1.11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1.12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1.13 有子曰:“信近於义,言可复也。恭近於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与以上两节相类,本节是子夏对于夫子“学”的解释。
1.8小节,是引用夫子的话解释“贤贤易色”。
1.9小节,是引用曾子的话来解释“贤贤”。
1.10小节,是引用子贡的话解释“易色”。
“贤贤”,有贤(动)于贤(名)者、见贤思齐之义。所以夫子曰“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曾子更是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均是亲贤(主忠信、友),敬贤、举贤(“慎终追远”)之义。
“易色”,结合1.2和1.3小节,“易色”正好是介于“孝悌、不犯上作乱”和“巧言令色”之间的那种中庸状态。如夫子所言“易色”之本,在于“重”,发扬于“威”和“固”。如子贡所言,“易色”即“温良恭俭让”。
由此可知1.2和1.3节,有子所言“仁”,即子夏所言“贤贤易色”,两者互为表里。实乃“学”之根本和目的。
1.11小节,引夫子之言,解释“事父母、竭力”。“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竭力”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