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站读论语】学而第一(九)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这一章,讲的是孔子的两位弟子,子禽与子贡之间的对话,子禽,姓陈名亢,在《季氏》篇中有其向孔子之子伯鱼询问的记载。子贡则是孔门高徒,位列十哲之中,他的生意在列国之间做的风生水起,诸侯均对其敬重有加,并且,子贡是十分敬仰孔子的,子贡曾说过:“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这也许就是子贡眼中他的夫子与其他人之间的区别了吧。
话归正题,在这一章里,子禽问了子贡一个问题:“夫子每到一个国家,必能听闻其政事,这是有心求到的呢?还是人家给予他的呢?”这个问题问的很有意思,若说是求到的,则这个说法流传出去后,夫子周游列国的目的,与夫子自身的一些言行都会不免受到一些小人指责。这里的求,是谄媚、攀缘附会等等略含贬义的模样。若是说其是给予,那么这个“闻政”之行一下就从夫子主动的询问,变作了被动的接受信息。并不是说子禽抱有一些不好的念头,而是这可能是许多人对孔子周游列国见访君主这些行为,所提出的一个问题。
在这里,子贡给出了一个很巧妙的答案,“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没错,的确是求得的,但夫子之求,与旁人之求不同,是以温良恭俭让求得的。“温,和厚也。良,易直也。恭,庄敬也。俭,节制也。让,谦逊也。”这是朱熹对于其的阐释,也就是说,夫子之求,是用这五德,去感之化之身边的人,不自求而实则已经达到其目标,别人求政,是为了自身的私欲,求官,求禄。而夫子则是求仁,这便是最大的差别。“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所求不同,道亦不同,不是当事者,自然无法理解孔子为政之方。钱穆先生讲这一“求”字是指求法不同,但若理解成所求之物不同,也应该是解释的通的。
夫子自身的德行与威仪仪容,会使人不自禁的去敬重他,正是因为夫子自身的这五德,所以他才能周游列国,弘扬圣道,历经陈蔡之厄而不挫。才能收下三千弟子,育出七十二贤,子禽之问,是出于其不理解夫子的所行所为,只看到了表面现象所致,而子贡,也不愧是孔门高足,以一种巧妙地方式,为子禽,以及那些不理解夫子苦心的人,将夫子的伟大之处清楚简单的讲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