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潮守望者:中国第一代职业经理人的下半场战事|真实故事(3)
1995年初,翟斌接到一通越洋电话,老家的大哥告诉他,长期患阿尔兹海默症的父亲去世了,他知道弟弟境况拮据,安抚他以学业为重不必回国。那天,翟斌在卧室枯坐了一夜。“现在的年轻人可能无法想象,我和姐姐当时连一张奔丧的机票钱都凑不出来。”说到这里,翟斌眼圈泛红,鼻音渐重,把脸转向窗外。
在翟斌的记忆中,身为第四野战军高级军官的父亲脾气刚烈,但对孩子们关爱备至。家中五个兄弟姐妹,哥哥姐姐离家较早,作为“老儿子”,他得到了父母和兄姐们最多的宠爱。自一岁起,翟斌就随野战部队四处调防,四川、云南、河南,到哪都有一群好玩伴,他也自然而然地成了孩子王。顺遂的童年让翟斌对命运有种莫名的自信,他相信上天会一直眷顾自己。
“我特别感激澳洲那段经历,它让我从一个衣食无忧、被宠坏的孩子变成了一个不再惧怕任何生活磨难的人。我扛过去了最艰难最绝望的时刻,直到现在我都觉得,即使一夜之间一无所有,我也会坦然面对。”
MBA毕业后,作为全班最早拿到Offer的同学之一,翟斌顺利加入了美国战略咨询公司科尔尼咨询(A.T.Kearnry),成为了一名管理顾问。收到第一个月工资的那天,困窘的日子似乎划上了休止符。翟斌用一年多的时间偿清所有债务,为了感激那些在他最困窘时刻帮助了他的人,还追加了15%的利息。
作为一个创办于1926年老牌咨询公司,科尔尼里都是精英中的精英。对咨询行业一无所知的翟斌,像《泰坦尼克号》里赌赢豪华游轮船票的穷小子,既觉得幸运又倍感压力。他不挑不捡,默默地干着别人嫌弃的分析、建模等杂活,期待着老板们能够慧眼识英雄,想靠勤奋和苦干闯出一条路。
1996年初,从悉尼菲利普总督大厦44层望下去,歌剧院、悉尼大桥和皇家植物园如往常一样枕在碧海和鸥声中。翟斌坐在科尔尼的办公室里,内心却支离破碎。他耳边回荡着他的老板刚刚说的话:“Ben,从年终业绩评估结果看,你的工作表现没有达到公司预期,我们现在把你放进了观察名单。你有六个月的时间去改变和提升自己。不过坦率地讲,我建议你现在就准备简历吧。”
在年终业绩考核中,虽然翟斌在“团队合作”、“战略思维”方面表现不错,但在“用户影响力”、“沟通交流”和“领导力”等作为管理顾问最关键的能力方面,被合伙人打了不及格。尽管他工作勤奋,分析能力突出,但在顶级咨询公司“Up or Out”(要么提升,要么滚蛋)的文化里,如果一名顾问不能很快的证明自己有在下一个更高的岗位上的潜力,就离out不远了。很快,公司上下皆知这个勤奋但寡言的年轻人被放进了“观察名单”,也就等于被判了个“死缓”。重要项目没人再用他,越来越多的“杂活”堆到他手里,“on the beach”(未参与客户收费项目)的时间也越来越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