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潮守望者:中国第一代职业经理人的下半场战事|真实故事(2)
在特大型国企洛阳浮法玻璃集团的档案室里,至今应该还能找到一份红头文件:“关于将翟斌同志除名的决定。”
1992年,24岁的翟斌参加工作刚满四年,已在玻璃厂当了两年信息科科长。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他,参与建设了行业领先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是技术带头人,也是组织重点培养的对象。但某天早上,翟斌突然向一直关心提携他的处长申请辞职,处长满脸惊诧地看着翟斌,实在搞不懂这个年轻人脑子里在想什么。
那时总设计师刚发表完南巡讲话,中国沿海城市积极响应改革开放,外资公司也开始试水重返中国市场,国家干部的下海热潮搞得翟斌心绪不宁,蠢蠢欲动。他私下跑去逛招聘会,结果被一家新创立的美国独资公司当场相中。“如果你过来,你可以组建自己的团队,我们从零开始。”翟斌跟这家公司的总经理聊了6个小时,正是“从零开始”这句话打动了他。第二天一上班,翟斌就向处长提出了辞职。
厂里坚决不予放人。“那档案我就不要了”,翟斌铁了心。最后党委组织部只能以“长期旷工”为由通报将其“除名”。从那以后,国营企业少了一个“少帅”科长,大街上则多了一个骑着自行车手拿大哥大的推销员。很快,翟斌负责搭建的销售系统投入市场,一年后翟斌当上了副总经理,团队扩展到10几人,他的工资也从国企的每月90块涨到了将近2000块。然而他并未就此止步。
在墨尔本大学读博士的姐姐鼓励翟斌走出去。虽然在国内已经过上了“小康生活”,但想到国外的海阔天空,翟斌最后还是动心了,第二年他便以“职业移民”的身份去了澳大利亚。学习语言期间,翟斌听同学说澳洲国立大学刚开设一门针对亚洲地区的MBA课程,他猛然想起大学时曾在《中国青年报》上看到一篇关于MBA的文章,提到国内正亟需却没有善用MBA人才,于是翟斌义无反顾地报了名。
MBA的学费要25000澳币,对于一个仅揣着400澳币(还都是借的)出国的新移民来说,这是个天价。听说澳大利亚对本土学生有着优惠的贷款条件,翟斌满心期待地向英联邦银行申请贷款,未及回复就来到了堪培拉,入读澳洲国立大学商学院。开心地上了一周课后,翟斌收到银行的回信:“作为一个没有本地工作经验的新移民,我们认为你未来能够找到稳定的工作并在短期内还清贷款的可能性不大”。
翟斌只好向院长请求宽限,称会去打工赚取学费。院长直言,“我不认为你在这么繁重的学业下能够同时去打工。本周日就是你的交款的最后期限。”翟斌万分沮丧,准备打道回府。得知消息的姐姐把辛苦存下的奖学金都拿了出来,加上国内亲友的紧急驰援,翟斌终于凑上了第一笔学费。
1994年,翟斌在商学院的学生宿舍,身上穿着当时国内最“潮”的班尼路牌牛仔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