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之菩提祖师之谜——第一章“元”(3)
1日是12个时辰,套用成公式就是:
1世=30年=360月=10800天=129600时辰
同理,也可以将“1元129600年”塞到1年(1个大周天)中,用来推演一个人的一生:
1年(1个大周天)=12月≈360天=4320时辰
为什么不见129600这个数呢?
古代的计时工具是日晷,一直沿用到清朝。日晷其实就是一个小周天的记录,也就是一昼夜。日晷上刻着一昼夜12个时辰,每个时辰划分8等份,就是8个刻,等于今天的15分钟。唐朝之后的时辰的概念基本等同于我们现在理解的时辰,比如中午11点到13点,就叫做“午时”;宋代之后,人们就把11点叫“午初”、11点15分叫做“午初一刻”、11点30分叫做“午初二刻”、11点45分叫做“午初三刻”、12点叫做“午正”、12点15分叫做“午正一刻”、12点30分叫做“午正二刻”、12点45分叫做“午正三刻”,这就是一个时辰8刻。
日晷这种仪器,并不是寻常百姓用的起的,普通百姓还是看天晓时。像李淳风这么伟大的天文学家,当官也只当到从五品的太史令,可见当局者对“天文学”只是“晓而不迷”,只是作为执政参考,更别说在民间普及“天文学”知识或者“日晷”这种仪器,全民都懂天文学那还了得?朝廷认为百姓会天文学是对执政者的潜在威胁,故严禁百姓学习天文学,但有些被捕的民间天文学家就被迫为朝廷服务。
到了明朝,一个时辰的8个刻度就被民间讹传简化成4个刻度,变成“午时三刻”这种提法。也就是“午时三刻”是指12点30分。在“午时三刻”斩首,除了剥夺罪犯的肉体的“生命权”,还要让天地阳气把被斩首的罪犯的魂魄灼烧殆尽。
但问题是,不管在唐朝还是现代,道家一直认为一天中阳气最盛的时间是“午初三刻”,也就是11点45分,因为这个时间人的影子最短,且在“午正”12点,到达极盛。过了“午正”12点,阳气在极盛的状态下滋生出阴气,所以12点30分,作为行刑时间是有问题的。
《西游记》中第十回写到李世民和魏征君臣俩正在下棋“君臣两个对弈此棋,正下到午时三刻,一盘残局未终,魏征忽然踏伏在案边,鼾鼾盹睡。”然后魏征就在“午时三刻”把泾河龙王斩首了。《西游记》中“午时三刻”斩首犯人的这种描述就被沿用至今。泾河龙王的魂魄能来到李世民的梦中,可能是吴承恩为了让泾河龙王魂魄沉冤,故意写成“午时三刻”,冤魂不散,但这只是我的猜测,没有证据。最大的可能是套用“午初三刻”的时间观念套用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