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远长天:怀念王吟秋(二)(5)
一九二一年,「光裕公所」更名「光裕社」。也就是这一年,社员谢少泉因不满社中上层作风,宣布退社;旋至上海与社外艺人程鸿飞、沈莲舫等组织了另一行会组织「润余社」;其行规与「光裕社」大体相同。只是「光裕社」早垄断了苏州市内的所有演出场所,「润余社」虽优于新编长篇书目,却根本不可能进苏州演出。一直到一九二二年,吴小松、吴小石与苏州「金谷书场」老板章巧福因生睚眦,进而动武。章巧福一气之下,竟去沪上请「润余社」来苏州演出,借此挑战「光裕社」的垄断地位。「润余社」以此为契机打开了苏州城的评弹演出壁障。随后,「润余社」郭少梅年档又来苏州开讲《三国》,并准备年前参加苏州书会。「光裕社」远没料到情势如此江河险急,无奈只好请苏州绅董潘子仪、毛子竖及***会头子黄金荣出面调解。经调停,双方各退一步,「光裕杜」允许「润余社」艺人来苏州演出,但演出时,一定得挂「光裕社」牌子,此协议由两社社长于一九二四年签约践行。
此事方平复下去。
吴小松、吴小石二人渐厌倦书场生涯,于一九二六年去了上海,打算立足于十里洋场。
虽说烦厌了书场斗争,但如何割舍得掉对艺术的眷恋。照相术对美好瞬间的捕捉能力强烈吸引了二人。他二人旋即在沪上开了一家设备一流的照相馆,取名「吴开照相馆」,兄弟俩既是吴地人,又应在这「吴」姓上,只是好事之人也称之「松石照相馆」。「吴开照相馆」选址在「黄金大戏院」对面。上海「黄金大戏院」,位于俗称八仙桥附近的法租界政体民荫路和凯自尔路交界处(即今之金陵中路和西藏南路岔口)。金陵路上两边整齐的法国梧桐彰显出浓烈的异国情调,一样有个好听的法国名字;爽秋时令,前后两截当当作响的有轨电车碾着梧桐叶沙沙驶过,常常哧哧扫落枝上树叶,随风打着转儿,漫眼金黄,铺陈开去,金陵路的上海风情也留给了上海人无限遐想的余味。
清末,上海地区的照相业已相当发达,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电影业迅速发展,好莱坞拍摄的明星照涌进上海。照相馆借鉴了电影用光的经验,采用了多种类型的光影效果,使光效变化多端。老上海的名媛、仕女、影星,无不喜爱流连于照相机的镜头前;从翘起的肩头回递过一个无比狐媚的浅笑,烫卷的黑发,腮间苹果红的胭脂红晕,骚首弄姿,不一而足。吴小松、吴小石二人正是看取了其中的商机,花开花谢,不过是一阵香风,女人要留住自己的一颦一笑以为永恒。尤其是在上海这个花花世界、风流天地,记忆常新,忘却比铭记更简单直白,光影一闪,即是永恒。据说,上海最早的时尚原本就是烟花女子创造的,而烟花女子最是知道花开百日红、转瞬易老的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