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圣们述而不作的担忧,多虑了——《文字的力量》系列书评之二(2)
那么,这个被称作“副产品”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呢?它又是如何让中外大圣人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述而不作”的呢?马丁·普克纳在《文字的力量》中,从亚历山大的枕边书《伊利亚特》开讲,向我们娓娓道来文学从初始的“技术”,即早期的故事其实是被小群体“抄写员”掌握着,当这些“抄写”的文本开始显现影响力时,文字的“副产品”问题出现了。因为当一些文本被宣告为神圣的,于是就引发了不同读者之间激烈的对抗甚至战争。其中,就有文字被不同解读或者质疑的催化因素。比如美洲的神职人员拒绝用文字记录神圣的故事,就是出于对文字无法掌控的恐惧。所以,我们现在阅读的有关佛陀的记录,是在他死后几百年才写下的,当时的神职人员也认为,文字不是古老的存储话语方式的替代,而是可能会带来无法预知的深刻改变的一项“技术”。孔子时代,虽然文字已经进入生活的方方面面,但他用“名不正,则言不顺”来表达对于当下的混乱甚至影响到了词语意义的担忧,而至死都没有记录下任何教学内容。
大哲人苏格拉底则是最明确拒绝文字的人,他认为文字是一个机械装置,是有巨大缺陷的技术:文字无法回答你的问题;词句会被从语境中抽离而让说话的人无法掌控;词句会活得更久,说话的人却无法反驳那些可能在以后出现的错误解读。至于耶稣,他甚至认为创作一部新的经书会是前所未有的亵渎神的行为,以至于在他死后几个世纪,耶稣的教导才被写了下来,可是,却因此有了《旧约》与《新约》之说,这还是因为文字“副产品”惹的麻烦。
这些理由,似乎不能断言大师们的担忧毫无道理。因为,当文字被能够掌握早期困难文字系统的少数群体“抄写员”垄断时,如果允许大师们神圣的话语被写下来,这些话语就可能会被掌控这项新技术的人拥有,他们如果对宣布某文本为经典时,就不足够让人信服;而如果抄写员被权力至高无上的主人“勒令”抄写,就更足以让人有理由怀疑被称作经典文本的价值了;以至纸的发明,更被认为可能导致这些重要文本的“不可靠”版本大量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