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李文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昆德拉式的存在主义【李里西系列】
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一书中,米兰昆德拉将轻与重的讨论延伸到了个体与整体、文化与政治、爱情与背叛等多层次多维度的复杂背景中,又以哲学的思考方式与表达技巧告诉读者,社会中的各种矛盾无不建立在“存在”二字上。存在是现代科学的真理,也是神学体制下的自我中心主义。
早期,人们崇尚上帝,期望借助上帝来解答存在主义的核心课题。随着科学文明与个体意志的自由发展,上帝的符号性含义被逐步分解。不变的是,存在主义仍然是横在肉体与精神、客观与主观之间的哲学鸿沟。只是其外形变得更时髦了,结构变得更多元了。
所以,上帝是否真的存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即便上帝不存在,人们也需要基于存在主义的诉求将他创造出来。
《不能存在的生命之轻》像一部大型实验记录文案。书中,所有的人物都是处于存在主义背景下的实验体。对特丽莎来说,存在是基于对爱情的探索。对托马斯来说,存在是对于偶然性的思考。对萨宾那来说,存在就是对于背叛尺度的衡量。但是直到最后,他们所探索的、所思考的、所衡量的东西都随着存在的消亡而消亡。如同向着地球上的同一方向出发就能最终回到原点。所有的挣扎都回归到一句无聊的结论上:
存在即真理。
于是,米兰昆德拉把这叫做媚俗,叫做Kitsch.
因此,爱情不能以纯粹爱情的形式而存在,亲情不能以纯粹亲情的形式而存在,友情也不能以纯粹友情的形式而存在。在A和B之间,还需要一个能够起到连结作用的第三物体,X。这个X可以是财富,可以是怜悯,可以是偶然,可以是愤怒,可以是悲伤,就是不能是零。一旦X等于0,A和B就危险了。这就是存在主义之下的社会等式。而这种等式中,存在着诸多非真诚的中间性因素。
乍一看,《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一部爱情故事,讲述了丈夫托马斯在妻子特丽莎与情人萨宾娜之间反复周旋的三角关系。特丽莎爱着托马斯,她的X是依赖。托马斯不得不背叛特丽莎,他的X是灵与肉的分裂主义思想。萨宾娜最终远离托马斯与弗兰茨,她的X是背叛。弗兰茨忘不了萨宾娜,他的X是自我展示。托马斯的儿子在托马斯死后仍然坚持给萨宾娜写信,他的X是一个能够同时给予他怜悯与荣耀的观众。
没有X,依赖、背叛、怜悯、以及自我展示什么的,都不复存在。
小说家必须要关注存在主义,既剖析存在的内核、揭示存在的矛盾、影射存在的现状、指明存在的方向。对此,昆德拉成功通过高超的文学技巧与抽离式的描写角度告诉了我们,什么是轻,什么是重。什么是存在,什么是虚无。
存在主义是残酷的,而爱情中的存在主义,更像是个谎言。因为,永远存在着的不会是情感,而是连接着情感的各种介质。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原文最初发布于2018年11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