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03 | 不散的宴席,些许的温暖
这是一本老书了,是之前“一个”APP的文章集。好在电商平台上依然有售,也不算绝版珍藏。
其实挺难得的,在韩寒旧不更新之后,还能看到他为了很多年轻作家的努力。
如今的一个已经不再是文艺青年的唯一,单向空间、正午,新品牌不断涌现。可我依旧怀念那些为了一个每天更新而熬夜的男孩。
韩寒在书中的出现很少,结尾的杂文意犹未尽,不过还好,里面很多当时并不有名的新作者们,表现的足够惊艳。
一点青春回忆
流量
流量作家真的在里面显现得异常明显,尤其是与一些真正的高水平作品同台。
那些文不文、白不白的写法。
好像要写幽默、要写哲理、要写讽刺的文字结合起来,难以说清是怎样的别扭。
年少的我或许心生向往,现在回忆起来也无非是对于某种“快意恩仇”的生活状态着迷。
重读之下,文字里的漏洞令人心悸。可能生活的重担让人对其他都不再奢求,也就能发现里面原本存在的问题。
编剧
做编剧的作家值得关注。
张晓晗在几千字里调动近20个情节,方慧对情节进展和结尾有着高超的把控力。
你知道她们想写的是什么,而且她们也确实写好了想写的东西,很厉害。
有趣的是张晓晗作品里有这样一段:
其实我们从来不是在一个空间里不断向前,每一次成长都要从一个空间跨向另一个空间。
我很想说出,你这么好,为什么不能一起去呢?
可是我始终没把这句话说出口。
——张晓晗《前男友教给我的二十一件事》
这句话如果用“得到”式的语言进行重构,我“翻译翻译”大概会是这样:
在合作关系中,分道扬镳的核心是缺少成长的不一致性。彼此认知差距拉大的结局是在重大决策判断的根本冲突。
但是很多人不太喜欢第二种。
不一定要正襟危坐进行“知识付费、认知迭代”,成长的方式有多种,有人学而有术,有人不学有术。
只要在成长,可能是小说、电影、段子、综艺节目。
当然,这是不可控的。
没有人可以保证你看完《百年孤独》就能掌握魔幻的现实。
背诵、正襟危坐、听课、做笔记、阅读大部头、考试,情感上是对儿时学习模式的怀念。
如果追求某个确定结果,还是相信些认知科学和心理学吧,毕竟片面怀念某种为了某次考试引发的教育,未必能给你“成年人”想要的进步。
情感
另一个特别厉害的是释戒嗔。
他的小说在《史记》的原型如此:
十八年,初,宣公爱夫人夷姜,夷姜生伋,以为太,而令右公傅之。右公为太取齐女,未入室,而宣公见所欲为太妇者好,说而自取之,为太取他女。宣公得齐女,生寿、朔,令左公傅之。太伋母死,宣公正夫人与朔共谗恶太伋。宣公自以其夺太妻也,心恶太,欲废之。及闻其恶,大怒,乃使太伋於齐而令盗遮界上杀之,与太白旄,而告界盗见持白旄者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