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轻小说社群生态研究(二)(4)
有人会指出,“译作跟原作是不一样的”,对此我只想反问,“所以呢”?
一个东西,他原本是什么样的,只对考据者有重要意义。而对于圈子,大家更关心的是共识。一部翻译的作品流传开之后,被整个轻小说社群所接受,这就是共识。尽管这个社群上限不过百万人,但她好歹也算个圈子。大家都默认在讨论同一个东西,这就足够了,没必要从莫名其妙的角度贬低自己。
何况,真物伪物的论辩是可以无限扩大的,而且越扩大就越没意义。比如说我妈总是问我,“抖音上面拍的东西都是真的吗?”,我回答,“你觉得好玩吗?你要是觉得好玩的话你管他真的还是假的”。同样的道理,哪怕我们退一万步说译文是伪物,那么你读译文时的心情是虚假的吗?如果不是,那就没什么好怕的了。
由此便引出本文的第二个目的:为书评人正名。
必须承认,对于国内轻小说社群来说,评论人与媒体人不是刚需,消费品才是刚需。只要有消费品,这个圈子就能运行,而失去消费品就会土崩瓦解。像是在群星里,如果民用工厂产出不足,消费品不够用,这文明就要乱;相比起来,下游所有其他产业停工停产反倒算不得什么大事了。所以说,当且仅当圈子已经长期稳定地被消费品所支持后,才有可能出现下游产业。用我们的老话来讲,就是“饱暖思**”。
我将书评圈子比作寺庙,是因为这两者存在的意义与产出的成果还蛮像的,不仅跟群星中的寺庙很像,还跟现实中的寺庙有点像。
舒适度:简单的心灵鸡汤。你读了一部作品之后很快乐。你把这种快乐分享给另一个人,你就得到了双倍的快乐。你把这张快乐分享给很多人,你就得到了成百上千倍的快乐。当然,读了烂作之后散播负能量也是同样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