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维斯布隆(Avicebron)(3)
认定为阿维斯布隆
在1846年,所罗门·蒙克(Solomon Munk)在巴黎的法国国家图书馆中,发现了犹太手稿中的闪-托夫·伊本·法拉奎拉(Shem-Tov ibn Falaquera)的一部作品。对比阿维斯布隆的标题为《Fons Vitæ》的拉丁作品之后,蒙克证明了它们都引用了一段阿拉伯语原文,《Fons Vitæ》显然是这段原文的翻译版。蒙克总结道,阿维斯布隆在几个世纪以来被认为是一个基督徒或者是阿拉伯穆斯林,而不被认为是犹太人所罗门·伊本·盖比鲁勒。几个世纪长的混淆有一部分是因为在犹太作品里这部的内容不够典型,《Fons Vitæ》展示了非犹太教义的独立性,还有也不引用《圣经》诗篇,或者是其他拉比文本。
这个拉丁化盖比鲁勒的名字似乎经历了一段历程:ibn Gabirol,Ibngebirol,Avengebirol,Avengebrol,Avencebrol,Avicebrol,最终定型为Avicebron。一些文本仍然称他为Avicembron,Avicenbrol,或者是Avencebrol。
哲学
盖比鲁勒,在他的诗作《כשרש עץ》(第24行)里,宣称已经写作了二十部哲学著作。通过学者们的推论,我们知道它们的题目,但是我们只有其中两部的文本。
盖比鲁勒在哲学史上用他的化名阿维斯布隆留下了印记,第一位欧洲的新柏拉图主义的教师,《Fons Vitæ》的作者。同样,他最以支持亚里士多德的普遍形式质料说而为人所知,即万物,包括灵魂与智力,都是由形式与质料组成的,还因为他强调神圣意志。
他的地位已经与斐洛(Philo)相比:被他的同胞犹太人忽视,但又在异教徒身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斐洛早期基督徒身上,盖比鲁勒在中世纪基督教学者身上);还有都服务于文化中介(斐洛在希腊哲学与东方世界之间,盖比鲁勒在希腊-阿拉伯哲学与西方哲学之间)。
《Fons Vitæ》
《生命之源》(希伯来语:מקור חיים。意为“生命之源”,语出《诗篇》36:10)是一部新柏拉图主义哲学的师生对话录,就创造的本质与如何理解我们的所是(本质)能帮助我们知道如何生活(目的)展开讨论。“他的目的在于理解存在与人类的本质,以至于他更好地理解与启发对知识的追求与行善举。”这部作品在哲学史上出众是因为介绍了形式质料说与强调神圣意志。
学生:人的目的是什么?
老师:人类灵魂对更高世界的倾向是为了每个人能回归他所相似。
(第4页,23~25行)
在该书的结尾(第338页,21行),伊本·盖比鲁勒更进一步描述了这个说法“回归(return)”,描述为从死亡中解脱,并附着于生命之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