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远长天:怀念王吟秋(四)(4)
王瑶老认为「永生」这个名字叫上去不够豁亮,便提墨笔在大红纸上写了「蓉芳」、「研秋」、「吟秋」……十几个名字,让永生从中挑拣一个。永生左看右想,最终以为「吟秋」二字有些诗意,便单拣了这二字。「王吟秋」,于是成了日后永生表演生涯的艺名。但经常也有人管他叫「小苏州」,时间久了,便都以为他是苏州人,其实不然。
王瑶卿、王吟秋之合影 一九四二年三月,在前门外大栅栏「广德楼」,吟秋首度公演,与名须生迟世恭合作《朱痕记》。王瑶老把场子,吟秋很圆满地唱了下来。随后,又在前门外珠市口南「开明戏院」唱了一出《红鬃烈马》,配角有管绍华、杨盛春、李多奎、林秋雯等人。紧接着又唱了《玉堂春》、《二进宫》诸戏。
这一期间,李少春先生约他演了一场《翠屏山》,李万春约他演了一场《全部虹霓关》,人们开始注意到,新角儿王吟秋的确是块唱戏的材料。
干爹荣瑞昌北来,亲自登门向吟秋的师爷爷王瑶卿和师父王幼卿道了乏,一面出资邀纪玉良与吟秋合作演出了《四郎探母》和《王宝钏》,又约请贯大元先生合作演出了《朱痕记》。王吟秋无不着力地唱,荣干爹眼前一亮,觉得时隔三日,小子今非昔比啦!
回上海后,荣老板即请荣夫人出面订制了全堂的苏绣活计的行头,托由沪返京的李世芳带回北京。
一九四二年冬天,吟秋在北平「三庆戏院」演出全部《焦仲卿妻》(即王瑶卿所创腔和排演的《孔雀东南飞》之别称)。这出戏中的唱腔设计与程派的唱腔风格比较接近,王吟秋唱得酣畅淋漓,演出得到了当时观众的好评和内行的一致认可。
吟秋开始思考,倘若挂头牌挑班,风险大,且需要一笔储备金;他不愿再向干爹开口,幼卿老师也认为还是挂二牌能有个稳定的收入,之后他开始考虑正式搭班唱戏了。
张君秋一九三八年搭马连良的「扶风社」,到一九四二年,张君秋已独领「四小名旦」之风骚,更得其岳父赵砚奎的辅助。赵砚奎,是尚小云的琴师,尚小云忙于演出,事务俱交付赵砚奎打理,赵砚奎人脉很广,君秋有岳丈赵砚奎出面,遂脱离开「扶风社」,自立门户,组织「谦和社」挑班唱戏,赵砚奎为张君秋谱新腔。
马连良先生的「扶风社」留张君秋不住,只得约请李玉茹挂二牌旦角。李玉茹虽出科时间不长,但早在上海唱红了,又拜了梅兰芳、芙蓉草,故此,李玉茹的「戏份儿」要得远比原来张君秋的价码高。马连良与李玉茹合作时间不久,经王幼卿的推荐,马连良打算转而约请其时还不十分扎眼的王吟秋入社。
一九四三年农历七月廿二日,王吟秋在「开明戏院」上演《拾玉镯》、《法门寺》(前演孙玉姣,后演宋巧姣)。戏方演毕,义父荣瑞昌叫他赶紧卸装洗脸,说是马上得带他去马连良先生家。这时王吟秋才得知:上海「天蟾舞台」经理孙兰亭陪马先生今晚来看过他演出了。王吟秋既兴奋,又多少有些犯杵;荣干爹带他乘车赶到鲜鱼口内豆腐巷马宅,孙兰亭即把荣氏父子介绍给马连良先生,马先生如何不认得,含笑让各自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