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网文

静默的万幸//(13)

2023-03-14原创 来源:百合文库
继续我们讨论吧,我想说的是画家和经济学家很大程度上都在做同一件事,那就是填补上空白同时预留出空白,这个比喻说起来是很难自洽的,不过你应该很快就能明白我的意思,画家、至少古典主义的画家在创作的时候,不管他是要画什么,是要表达什么,或是要争取什么。他的做法总是在一张空白的画布上绘画,他先构思好每个物件的位置,接着细细勾勒出轮廓,然后有所侧重,接着他发挥高超的技巧和他明察秋毫的观察能力,捎带一点他早餐时候的不愉快的情绪和吸烟后模糊的记忆,描绘出一幅左右平衡、上下兼顾的作品;但不管怎么样,他都或多或少会带入一些前人的影子,那根手指像在另一幅画中出现过,而那朵月季花也是常常见到的;不过显而易见的是他所追求的一定是某种程度上的意义的繁荣,或者叫感情上的充盈。那么经济学家是做什么的呢?相对来说他们自由发挥的空间就没那么大了,他们是在一幅已有些笔触的画布上创作的,有时他们全然不顾,大笔一挥,一蹴而就;
有时他们又很小心,一丝不苟,刻画入微。大致我们可以认为这是学徒在师傅绘画的基础上进行的二次创作,或是收拾师兄没画好的烂摊子。唯唯诺诺又唯命是从的画家为了满足雇主肖像画的需要,竭尽所能画出一幅叫人看了就心满意足的画,这幅静谧又神秘的画欣欣向荣,生机勃勃,让人联想到威严、显赫、伟大、不朽,特别是在解决就业问题上,经济学家做的就好像画家把每种不同的颜色合理安排到它应该去的位置上去,至少画家是认为他应该这么画的,他特别创作出一点细节、一些背景,让它们充分获得自己笔刷的眷顾,他可能会觉得在他的画里面有些小小的遗憾,不过在后世看来,这么画确实是动人的、美丽的、完美无瑕的;在画家的意愿下,一幅画会变得值得人去欣赏、去期待。总而言之,一开始的画家和经济学家都完成了任务,让人有所指望,为了达到目的,而去达到目的,你看一眼胡佛大坝或是《最后的晚餐》就明白了。
而后来情况又有了变化,我们这时候就要谈到哈耶克了,雇主不再满足那样的许诺,让人看到自己不怒而威的一面也不够了;供需关系也出现变化,原来画家希望自己能为某个题材绘画,到现在变成了人们希望画家青睐自己在意的东西,画家开始不再那么正经,那么高尚,那么有目的,画家更多地希望来看他画的人,看到不只是他的画,而是他绘画的过程。画家将二十平方米的画布铺在地上,用油漆刷洒出一道斑点,或是来回地涂抹,更有甚者直接请大象的鼻子代劳,自信的疯狂和自信的无理背后往往是和以前同样的东西。不过这一次画家将选择的权利交还给欣赏画作的人,既然题目、主题都不是既定的,甚至一幅画就被叫做‘作品一号’,画作本身充斥的信息不会再由一条因果线或是时间线传达给看客,那么来到展览馆的人便可以乘兴而来,兴尽而去,或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去,这些全凭每个人不一样的经历和心境,而再回过头看古典主义也是因为如此才兴盛起来的。
要迎合观众,还是顺应自己的内心,后者想来要比前者困难太多了。这是一次主语和宾语的变换、主体和客体的变换,他者和自我的变换。但本质上画家还是没有变,你瞧我们还是会再谈到本质,本质上绘画作品还是画家倾诉的内容,它还是在表达画家的观点、他的情感、他的信仰;对了,说到这里我有必要澄清一下,目的在我看来不是什么特别重要的东西,我之前也说过,画家是为了自己提笔还是为了别人提笔本身是不重要的,目的不存在于我的假设当中,目的只是我用来理清自己逻辑的工具罢了;如果上升到目的,那么必然会上升到对目的的强调,那只会是自大且没有意义的。一切只停留在行为和现象,争执的起源是对于这些行为和现象的不理解和不接受;你可以尝试这么想,人具有某种自发性,像独立宣言中写的那样,‘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一些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类才在他们中间建立政府,政府的正当权利来自于被统治者的同意。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