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么孤独,要么庸俗(节选1/5)(2)
但在普通人眼中,它则是枯燥无趣、令人厌恶的;要取悦这些人,它必然要变得平庸不堪、沉闷乏味。这就需要有一种极度自我否定的行为。为了变得与他人相像,我们不得不放弃四分之三的自我。当然,他人的认同和好感会弥补一些我们在这方面的损失。但是,一个人的价值越大,就越发现他所得到的远远没有他失去的多,天平总是偏向那借账的一方。因为与他交往的那些人通常都是无力还债的,也就是说,从他们那儿所得到的除了无聊、烦恼和不快,或者强加的自我否定之外,别无他物可补偿他的损失。因此,大多数社会群体的实质都是这样的。若有人愿意放弃它以换取孤独,那就得到了莫大的好处。
不仅如此。由于真正的、卓越的精神和思想很难见到,即使偶然出现了也令人难以见容,为了替代它,社会就任性随意地采用了一种虚假的东西作为优越性的表现,这种东西在本质上是约定俗成的、并建立在任意随性的基础上的,它仿佛一种传统般在高级的社交圈子里传递着,并像一个口令一样可以随时更改。这里所指的就是上流社会的时髦或风尚。但是,一旦这种优越性与真正的优越性发生碰撞,它的弱点就会暴露无遗。进一步说,就是“当时髦进入时,常识也就隐退了。”法国谚语。
除了自己,一个人不能与其他任何人——甚至包括他的朋友和伴侣——达到最完美的和谐。因为,人与人之间个性和气质的不同总是会带来某些程度的不协调,即使只是极为轻微的不协调。那种完全、真正的内心平静,灵魂的绝美安宁,是这人世间所能给予我们的仅次于健康的最高恩赐,它只有在孤独一人的时候才能获得。而要长久地保持这种心境,唯有完全隐居才能达到。这样,如果一个人自身有任何伟大而丰富的思想,那么,在这个悲惨的世界上,他的这种生活方式本身就是所能找到的最大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