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笔记(6)-探讨硬科幻的通俗化载体(4)
因此,一个很简单的想法就来了:能在两类读者的口味间取个“平均”,写出兼顾二者的作品吗?
(二)解决方法显然,取平均是比较容易的做法:硬度不要太小、也不要太大;主角人物不要太高知、也不要太市井;感性和官能描写要有,但不太多;主角前期杀伐果决、唯利是图,后期胸怀天下、舍己为人......
如果这样写,恭喜,恐怕你就会同时失去两边的读者了!
小说是一个强非线性、强耦合的系统。非线性系统是不满足叠加定律的!
换句话说,小说阅读的头部效应非常明显。想看硬科幻的读者,一定会挑最牛最有硬度的作者写过的最有逼格的作品来看;想看爽文的读者,也会挑最通俗最爽的那些小说来看。大家的工作这么忙,阅读时间很有限,能看一两部作品就不错了。所以,在这种两极化的视角下,任何取折衷的作品都会被两边同时抛弃。
第三条路存在吗?
存在,而且不止一条。
一种思路是模仿安迪·威尔。《火星救援》《挽救计划》两部作品,少有地同时满足了硬科幻爱好者的挑剔口味和影视改编方的需求(在某种程度上,影视改编方的需求可以代表大众的爱好),拍出来的电影也叫好叫座。
这个思路可以概括为:用擅长插科打诨的主角的第一人称主视角讲故事(代入感、拉近距离),矛盾都是主角遭遇生存危机(官能描写),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科普(展现硬度),表现简单的普世主题(探索未知)。
该思路的好处是:已经经过了充分实践(例如天瑞说符《死在火星上》)。缺点是:套路限制太多,很容易重复自己,缺乏新意。
还想另辟蹊径的话,就需要打破以往硬科幻的表现套路,并做大量的精细功夫。
首先我们要搞明白,套路是什么?《2001》《与拉玛会合》《星之继承者》《三体》《球状闪电》《龙蛋》......这些作品的硬科幻套路可以概括为:人类的科学精英(主角)在现实世界观下发现了某种“非凡”事物,对其进行理性而科学的探索(科普环节),引发了世界性危机(矛盾浮现),最后仍靠理性和科学解决了危机(矛盾解决)。
该套路不接地气的点在于:(1)人类科学精英的主角过于高冷,人物性格容易呆板,读者难以代入;(2)理性和科学的探索,往往冗长而充满设定、知识,对非科幻迷不友好;(3)矛盾的解决过多倚靠理性、缺乏感性,即便有感性,也是作为陪衬或者被批判的对象。
(二)解决方法显然,取平均是比较容易的做法:硬度不要太小、也不要太大;主角人物不要太高知、也不要太市井;感性和官能描写要有,但不太多;主角前期杀伐果决、唯利是图,后期胸怀天下、舍己为人......
如果这样写,恭喜,恐怕你就会同时失去两边的读者了!
小说是一个强非线性、强耦合的系统。非线性系统是不满足叠加定律的!
换句话说,小说阅读的头部效应非常明显。想看硬科幻的读者,一定会挑最牛最有硬度的作者写过的最有逼格的作品来看;想看爽文的读者,也会挑最通俗最爽的那些小说来看。大家的工作这么忙,阅读时间很有限,能看一两部作品就不错了。所以,在这种两极化的视角下,任何取折衷的作品都会被两边同时抛弃。
第三条路存在吗?
存在,而且不止一条。
一种思路是模仿安迪·威尔。《火星救援》《挽救计划》两部作品,少有地同时满足了硬科幻爱好者的挑剔口味和影视改编方的需求(在某种程度上,影视改编方的需求可以代表大众的爱好),拍出来的电影也叫好叫座。
这个思路可以概括为:用擅长插科打诨的主角的第一人称主视角讲故事(代入感、拉近距离),矛盾都是主角遭遇生存危机(官能描写),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科普(展现硬度),表现简单的普世主题(探索未知)。
该思路的好处是:已经经过了充分实践(例如天瑞说符《死在火星上》)。缺点是:套路限制太多,很容易重复自己,缺乏新意。
还想另辟蹊径的话,就需要打破以往硬科幻的表现套路,并做大量的精细功夫。
首先我们要搞明白,套路是什么?《2001》《与拉玛会合》《星之继承者》《三体》《球状闪电》《龙蛋》......这些作品的硬科幻套路可以概括为:人类的科学精英(主角)在现实世界观下发现了某种“非凡”事物,对其进行理性而科学的探索(科普环节),引发了世界性危机(矛盾浮现),最后仍靠理性和科学解决了危机(矛盾解决)。
该套路不接地气的点在于:(1)人类科学精英的主角过于高冷,人物性格容易呆板,读者难以代入;(2)理性和科学的探索,往往冗长而充满设定、知识,对非科幻迷不友好;(3)矛盾的解决过多倚靠理性、缺乏感性,即便有感性,也是作为陪衬或者被批判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