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作品评论体系
由于通俗小说着重于情节的跌宕绚烂,所以放在第一位。
情节奇崛度: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戏剧性(方寸间的转折)。
情节圆润度:起承转合是否自然合理。
情节创新度:某一思想、体系的出现与重塑。
情节利用度:引向故事高潮时各个片段的相互连接,表现出的相互联系性。灌水情节与这部分有冲突。
情节表现力:场景气氛的渲染;场景的连接;伏笔与悬念的安排;读者情绪的煽动。
情节质感:人物动机的充足;对人物恰当的描绘;切实的潜文本;叙事结构的多样化。
小说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一些细索无谓的对话与重复的场景不能尽数取用,需在保证剧情流畅度的前提下大笔削减。
扁平人物:
塑造成功要求:成为推动剧情发展的重要一脉(可准确扣题),自身一以贯之。
具体例子:叶二娘
塑造失败结果
一枝独秀,不知所谓。为满足作者恶趣味和降低读者智商而存在的角色,舍弃也不影响剧情丝毫(龙套中的龙套)。
由叙述者叙述的角色特质在角色身上没有行动可证。
具体例子:长期存在的惊叹的路人、一大类后宫种马作品中的主角所收的“仙子”角色、一部分主角。
注:一个一直作恶的人物,在没有任何铺垫的情况侠,因某件导致他(她)作恶的人或事物,做出了一系列和他(她)原本表现出来的性格气质不符的行动,只能归于扁平人物。
圆形人物
塑造成功要求
人物要求:能有一系列复杂的具有跨时间、跨情景点,对个体特征性行为模式(內隐的以及外显的)有影响的独特的心理品质。一致性与一致性矛盾在相同情景、不同情景中都被描述。
情节要求:能够独自承担一段人生经历,无论作者是否留白(不仅需要作者的匠心,也取决于读者对人物弧光的认知)。
具体例子:乔峰、何铁手。
塑造失败结果:
平面碎片化。作者有意填塞种种特质,喜欢把种种人物绝不可能做的事放在他(她)身上,想写出人的多样性,好似将不同人的毛发、筋肉、骨骼拼凑在一起,造出了个畸形的四不像(一位成功的商人不可能一边商谈一边捡垃圾一边骂脏话)。
这样的人物不说国产剧,美剧英剧日剧同样不少。
程序化。在人物已有立体感,行为、心理逻辑自洽的情况下修改,正像依靠推理计算的程序一般,为了承载、完成任务存在,重要的已经不是“人”如何去做了,而是这件事是如何完成的,和角色本质背离,偏偏又要体现所谓“人性”,就让人忍俊不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