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网文

东浩纪x法月纶太郎·对谈1:否定神学又开张;社会派不写实,超克历史生不逢时(7)

东 意思是,你觉得哈米特的文体是只由规则(spec)构成的?他的《马耳他之鹰(10)》是哪年的作品来着?
法月 1930年。《玻璃钥匙》是1931年。
东 奎因的国名系列呢?
法月 1929年到34、35年。
东 原来如此,这可真有意思。形式化和spec的导向是成对的呢。一九三〇年代的问题,我们还是稍后再讨论吧。
状况论、社会派
东 对于如何描绘人类这一问题,我认为实写与动画的差异是一个重要的线索。对被移到实写荧幕上的演员的移情(认同),实际上是一个非常人工的过程。而这种人工性,在实写中会被人的影像所反映出来的东西掩盖过去;但在动画中,这种人工性是走到台前的。为了弥补真实性(reality)的不足,人们发展了各种部件(gadjet)。由此,一个独特的御宅族作品世界就出现了,不过到了某个时点之后,真实性的实感就无法再无视了。当然,如今绝大多数人还是被电视剧所吸引,但觉得只能将动画或游戏中的角色与自己的人生重叠,通过部件的组合才能再构成内面的人也不在少数。 如此一来,我认为人们对作品的嗜好就会发生变化,不再是细致地描写“内面”,而是更喜欢《黑客帝国(12)》这样的实写电影中,被过度数字化地处理而部件化的主人公,传达着“相信自己的能力”这种积极信息的直接传递。

东浩纪x法月纶太郎·对谈1:否定神学又开张;社会派不写实,超克历史生不逢时


这意味着人们的交流模式正在改变,也许推理小说在过去十年间这么有受众,也是因为这种变化的背景吧。
法月 这是个很难的问题呢,如果放在推理小说光谱里评价的话,极北应该是清凉院流水吧。 虽然有点偏离主题,不过本格原理主义的这种趋势,最近有种保守反动化的反弹呢。他们是真抱着“要守护本格”的想法的(笑)。东先生在《邮便的不安们》中指出过,作为共同体的基盘的象征界已经跌落了的这一状况,其实在狭小的推理业界里,也存在着相同的问题。“本格”这个词的承诺几乎难以发挥作用。在《梅菲斯特》杂志的座谈会(13)中,大塚英志先生提到,自己想在推理小说里做的所有战略,已经全都被清凉院流水实现了,对他似乎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不过对我来说就有点复杂了。
东 清凉院先生的奇妙世界,我也不认为是出于什么战略或者营销。我对他的小说也有着复杂的印象,总之我认为应当从三重标准来考虑他的小说。第一个层面来说,作为小说确实乱七八糟,没什么好评价的。不过第二个层面来说,清凉院小说的粉丝会发现很多角色萌,这个作为现象来说非常有意思。不过,从更本质性的第三个层面来说,果然清凉院的小说中有着“某个”作为核心的东西,因而才有市场,才吸引了角色萌的读者。我的意思不是说角色萌是什么优先的东西,而是我感觉清凉院的作品世界中,果然有什么东西诱发了这种角色萌。这也许和我读小说的xp不同有关,不过它抓住了我身为御宅族的触角呢(笑),我也不确定这到底是什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