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浩纪x法月纶太郎·对谈1:否定神学又开张;社会派不写实,超克历史生不逢时(4)
不过为了不暴露诡计我就不细说了,总之这里的“你”并不是指真实的读者,而是关系于小说世界之中的分身。这里,作者-读者的这种小说之外的分身关系,被巧妙地置换成了登场人物之间的小说内的分身关系,并且这正是whodunit的重要要素,所以就这一点来说,这之后会怎样发展我都不怎么介意了(笑)。
法月 第二人称的“你”的必然性,也是从推理小说的固有规则里发展出来的呢,虽然它的一个侧面仍是文学装置,但基本上仍遵守于“文无虚文(地の文で虚偽の記述をしてはならない)”规则的要求。例如一个第三人称客观描写的叙述背景如果说了谎话,就是完全违反了规则的;但在第一人称的叙事里,就可以说是叙述者有精神异常或者思路想错了之类的来规避。不过仅就感觉来说,我还是想尽可能地避免这种情况。 由于这种制约,我迫不得已选择了第二人称,当写下“你”的时候,在说着话的“我”就会自动地显现出来吧。这样一来就像是种间接话术一样,在叙述背景中间打上括号。嘛,如此一来就反转了图样与图底(*地と図,这里可以联想一下鲁宾杯),为了遵守推理小说不能写得不公正的铁律,结果就是选择了第二人称这种手法吧。
东 小说开始时候的“你是……”这个时间点,“你”还没有名字。而要随着镜头的拉近才逐渐浮现出主人公的名字,这部小说的流向是这样的呢。因此,正常读来的话,被第二人称所称呼的读者自身成为了主人公,我认为这也是一种关于移情的手法。也就是说此刻,读者经历的“你”=被作者呼唤着的自己=主人公的这种形态,也是移情于小说之中。但最后被揭示的是,“你”并不是主人公,这样的事实。因此这里的读者,是突然被作者一把甩开了。这样的手法我以前从未在其他地方见过,所以我觉得这很厉害。 这与刚才说到的太宰治的话题有关,在小说这种流派中,有一种“这里正在描写的就是你哦”这样很发达的移情的诡计,以至于现实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读者们,都可以很容易地对同一个主人公产生认同(同一化)。这就是小说最可怕的地方,而实际上,我认为专名的作用在这里也很大。
假如我把主人公写成“A”,那任何人都很难做到移情吧。给予虚构的主角一个专名,“当作现实的人类一样描写”就得以可能了。不过在真正的现实中,众多的人都移情到同一个人身上是很困难的,所以这里实际上有着相当复杂的诡计在起着作用。 换句话说,小说的登场人物们,虽然一眼看似都具有专名(单独性),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谁都可以做到移情,这样的角色并不能说具有真正的专名,而不过完全是一般性的性质描写罢了。不过,这种一般的记述被看做专名,同时一个真正由各种特征组成的人物则被视作某种具有单独性的东西,正是这种双重结构支撑着小说。因此,就像法月先生在奎因论里写的那样,如果推理小说的问题仅仅是表明登场人物不过是符号而已,不过是“A”而已,那么这只是个一般有趣的问题呢。实际上,能够替换的名字的问题,法月先生在小说中是非常讲究的。
法月 第二人称的“你”的必然性,也是从推理小说的固有规则里发展出来的呢,虽然它的一个侧面仍是文学装置,但基本上仍遵守于“文无虚文(地の文で虚偽の記述をしてはならない)”规则的要求。例如一个第三人称客观描写的叙述背景如果说了谎话,就是完全违反了规则的;但在第一人称的叙事里,就可以说是叙述者有精神异常或者思路想错了之类的来规避。不过仅就感觉来说,我还是想尽可能地避免这种情况。 由于这种制约,我迫不得已选择了第二人称,当写下“你”的时候,在说着话的“我”就会自动地显现出来吧。这样一来就像是种间接话术一样,在叙述背景中间打上括号。嘛,如此一来就反转了图样与图底(*地と図,这里可以联想一下鲁宾杯),为了遵守推理小说不能写得不公正的铁律,结果就是选择了第二人称这种手法吧。
东 小说开始时候的“你是……”这个时间点,“你”还没有名字。而要随着镜头的拉近才逐渐浮现出主人公的名字,这部小说的流向是这样的呢。因此,正常读来的话,被第二人称所称呼的读者自身成为了主人公,我认为这也是一种关于移情的手法。也就是说此刻,读者经历的“你”=被作者呼唤着的自己=主人公的这种形态,也是移情于小说之中。但最后被揭示的是,“你”并不是主人公,这样的事实。因此这里的读者,是突然被作者一把甩开了。这样的手法我以前从未在其他地方见过,所以我觉得这很厉害。 这与刚才说到的太宰治的话题有关,在小说这种流派中,有一种“这里正在描写的就是你哦”这样很发达的移情的诡计,以至于现实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读者们,都可以很容易地对同一个主人公产生认同(同一化)。这就是小说最可怕的地方,而实际上,我认为专名的作用在这里也很大。
假如我把主人公写成“A”,那任何人都很难做到移情吧。给予虚构的主角一个专名,“当作现实的人类一样描写”就得以可能了。不过在真正的现实中,众多的人都移情到同一个人身上是很困难的,所以这里实际上有着相当复杂的诡计在起着作用。 换句话说,小说的登场人物们,虽然一眼看似都具有专名(单独性),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谁都可以做到移情,这样的角色并不能说具有真正的专名,而不过完全是一般性的性质描写罢了。不过,这种一般的记述被看做专名,同时一个真正由各种特征组成的人物则被视作某种具有单独性的东西,正是这种双重结构支撑着小说。因此,就像法月先生在奎因论里写的那样,如果推理小说的问题仅仅是表明登场人物不过是符号而已,不过是“A”而已,那么这只是个一般有趣的问题呢。实际上,能够替换的名字的问题,法月先生在小说中是非常讲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