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理小说杂谈】埃勒里·奎因浅论(4)
若将挑战书视为公理(所有线索均已给出),则之前的推理不合逻辑,读者可以料到之后必有反转,故而奎因只能舍弃挑战书以增加悬念,因为他们不想“不合逻辑”。
当然,您可能认为可以在伪解答之前就加入挑战书,但那样的话就会和《希腊棺材之谜》是一个情况,对于创作者而言,这可能是一种降低“挑战读者”信誉的行为。
到这里,您可能对以上的“公理论”会有异议:你是根据《暹罗连体人之谜》中没有出现“挑战读者”这一事实,去推测出一个合理的解释,并以此强说奎因的逻辑流使用了公理化方法,这有些强词夺理、生搬硬套。
我之所以会感觉并认为奎因使用了公理化方法,是在重读了《西班牙披肩之谜》后。
第十章:
“嗯,现在这件事可真他妈的有趣了。干得好,奎因先生,只是你为什么不事先让我知道呢?
“你不了解这个年轻人,”法官直言不讳,“他是一头狩猎的孤狼。我敢说他闭口不谈,是因为他那天杀的逻辑推理还没转起来。那并不是数学上的‘确定性’,只是一种可能性罢了。”“听听你对我的动机分析得多棒啊!”埃勒里笑起来,“探长,差不多是这样的。”
第十五章:
“因为,”埃勒里叹了口气,“我靠符号推演工作,戈弗里先生,而不是人性;此外,我要对莫利探长负责任,他如此慷慨地在职权范围之内给予我最大的自由。我相信,所有真相被揭露之后……我一边让自己考虑人性因素,一边以数学方式破解谜题,至于凶手的命运,就留给有权决定的人吧。”
(段落引自新星出版社,2015年版。)
如果有奎学家去统计埃勒里·奎因作品中“逻辑”一词的出现次数,我想这个数字肯定不下于百。
那是怎样的逻辑?一般靠的就是演绎推理,大小前提和结论。而不是猜测——“奎因从不猜测”(《埃及十字架之谜》第三十章)。
可能这里有读者会提出反例:在《X的悲剧》中雷恩就直接猜想车票换位发生在谋杀前后,并以此延伸推理。
但这说明不了什么,雷恩此处的断言是因为这个结论能让所有的事实得到解释,那么进一步对其推理,看看这个结论能将他引向何方,之后再照应目前得到的线索和事实,去验证它的可靠性,这有点“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意思。他并非直接提出一个可能性并作为可用的结论。
当然,您可能认为可以在伪解答之前就加入挑战书,但那样的话就会和《希腊棺材之谜》是一个情况,对于创作者而言,这可能是一种降低“挑战读者”信誉的行为。
到这里,您可能对以上的“公理论”会有异议:你是根据《暹罗连体人之谜》中没有出现“挑战读者”这一事实,去推测出一个合理的解释,并以此强说奎因的逻辑流使用了公理化方法,这有些强词夺理、生搬硬套。
我之所以会感觉并认为奎因使用了公理化方法,是在重读了《西班牙披肩之谜》后。
第十章:
“嗯,现在这件事可真他妈的有趣了。干得好,奎因先生,只是你为什么不事先让我知道呢?
“你不了解这个年轻人,”法官直言不讳,“他是一头狩猎的孤狼。我敢说他闭口不谈,是因为他那天杀的逻辑推理还没转起来。那并不是数学上的‘确定性’,只是一种可能性罢了。”“听听你对我的动机分析得多棒啊!”埃勒里笑起来,“探长,差不多是这样的。”
第十五章:
“因为,”埃勒里叹了口气,“我靠符号推演工作,戈弗里先生,而不是人性;此外,我要对莫利探长负责任,他如此慷慨地在职权范围之内给予我最大的自由。我相信,所有真相被揭露之后……我一边让自己考虑人性因素,一边以数学方式破解谜题,至于凶手的命运,就留给有权决定的人吧。”
(段落引自新星出版社,2015年版。)
如果有奎学家去统计埃勒里·奎因作品中“逻辑”一词的出现次数,我想这个数字肯定不下于百。
那是怎样的逻辑?一般靠的就是演绎推理,大小前提和结论。而不是猜测——“奎因从不猜测”(《埃及十字架之谜》第三十章)。
可能这里有读者会提出反例:在《X的悲剧》中雷恩就直接猜想车票换位发生在谋杀前后,并以此延伸推理。
但这说明不了什么,雷恩此处的断言是因为这个结论能让所有的事实得到解释,那么进一步对其推理,看看这个结论能将他引向何方,之后再照应目前得到的线索和事实,去验证它的可靠性,这有点“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意思。他并非直接提出一个可能性并作为可用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