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理小说杂谈】埃勒里·奎因浅论(18)
但尽管这么说,《希腊棺材之谜》中饱受诟病的诺克斯问题就是由埃勒里的想法产生的:诺克斯靠1000美元洗清嫌疑,看似有理,但从第十五章中的第一重解答失败,到第二十四章找到金表中的钞票,这段空档中诺克斯完全有时间将1000美元放回,所以排除诺克斯的推理根基不牢。故而丹奈这个说法我想并不准确,即使是早期作品也有想当然耳的问题。
即使考虑到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说法:诺克斯若是凶手,留着钞票自证清白也需要承担对应的风险,故而应该收回,不收回就不是凶手。这样的解释是有说服力的,然而,如果这样的解释确确实实被作者考虑过,那他应该写下来,而实际上并没有,所以我认为这一段的分析不在奎因的思考范围内,应视为后人的臆测。
后期作品反复出现的“假线索”问题和“操纵”问题,前人之述备矣,可以参考z55250825的豆瓣日记https://www.douban.com/note/https://wimgs.ssjz8.com/upload/825304889/。我需要额外说明的是,“如果得出结论q后发现结论可能是犯人诱导的,那么就应该舍弃q而得到结论-q”,这种在两个结论之间反复横跳的逻辑只对埃勒里·奎因的作品有效,如果认为这个逻辑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话,那读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作品时是要吃大亏的,因为误导可能并非犯人所为,即使是误导,也不能因此断言q是错的,更不能宣称-q是对的。
如果想避免产生这些问题,最可行的方法就是前文所说的强设公理,说通俗点就是搞设定,再不行就搞更复杂的设定。
但是奎因实际上已经指出了另外一条路,只不过这条路太过明显,以至于大家看不太见。
那就是,让侦探失败一次。
如果侦探一路顺风顺水,直接推出案件真相,小说结束,那么读者就很容易怀疑这个结论的正确性,“假线索”的问题随之而来。
如果侦探先得出错误的结论,然后反转打脸,最后侦探失败,接受真正的解答,这样的处理就会让读者更信赖这个“真正的解答”,读者会考虑真解答之前的假线索问题,而真解答之后是否会有一层,就容易忽视掉。
费尽千辛万苦,甚至是靠失败才换来的来之不易的“解答”,就更显得可信。这也可以类比成推理小说中一种常见的诡计,如果某种事物/人物凭空出现,那你就会对其深感怀疑,可一旦作者赋予它某种意义后,你就不会再思考它是否还有别的作用。这种诡计多次出现在大山诚一郎的短篇之中,我想这么说各位已经能领会到我的意思,不再赘述。
即使考虑到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说法:诺克斯若是凶手,留着钞票自证清白也需要承担对应的风险,故而应该收回,不收回就不是凶手。这样的解释是有说服力的,然而,如果这样的解释确确实实被作者考虑过,那他应该写下来,而实际上并没有,所以我认为这一段的分析不在奎因的思考范围内,应视为后人的臆测。
后期作品反复出现的“假线索”问题和“操纵”问题,前人之述备矣,可以参考z55250825的豆瓣日记https://www.douban.com/note/https://wimgs.ssjz8.com/upload/825304889/。我需要额外说明的是,“如果得出结论q后发现结论可能是犯人诱导的,那么就应该舍弃q而得到结论-q”,这种在两个结论之间反复横跳的逻辑只对埃勒里·奎因的作品有效,如果认为这个逻辑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话,那读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作品时是要吃大亏的,因为误导可能并非犯人所为,即使是误导,也不能因此断言q是错的,更不能宣称-q是对的。
如果想避免产生这些问题,最可行的方法就是前文所说的强设公理,说通俗点就是搞设定,再不行就搞更复杂的设定。
但是奎因实际上已经指出了另外一条路,只不过这条路太过明显,以至于大家看不太见。
那就是,让侦探失败一次。
如果侦探一路顺风顺水,直接推出案件真相,小说结束,那么读者就很容易怀疑这个结论的正确性,“假线索”的问题随之而来。
如果侦探先得出错误的结论,然后反转打脸,最后侦探失败,接受真正的解答,这样的处理就会让读者更信赖这个“真正的解答”,读者会考虑真解答之前的假线索问题,而真解答之后是否会有一层,就容易忽视掉。
费尽千辛万苦,甚至是靠失败才换来的来之不易的“解答”,就更显得可信。这也可以类比成推理小说中一种常见的诡计,如果某种事物/人物凭空出现,那你就会对其深感怀疑,可一旦作者赋予它某种意义后,你就不会再思考它是否还有别的作用。这种诡计多次出现在大山诚一郎的短篇之中,我想这么说各位已经能领会到我的意思,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