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眼看|“自我的苦难”与作为自我反身性的“丧”——以 priest 网络小说为例解读“(9)
另一需要提到的思想是被赫尔德阐发的“原发性原则”,它“将一种无比的道德重要性赋予一种与我自己、与我自己的内部本性的接触”,这让“对自己真实”的本真性伦理变得十分重要,乃至于迫切。这一同样产生于18世纪后期的思想认为“每个人都有他或她自己的‘度衡’”,“存在某种做人的方式,它是我的方式。我被号召以这种方式,而不是模仿别的任何人的方式,过我的生活”。“对我自己真实意味着对我自己的原发性真实,而这是某个只有我才能够阐明和发现的东西。在阐明它的过程中,我也在定义我自己。”24
经由以上追溯本真性之源的历史叙述,本真性文化的一种隐含要求变得十分明了:要解答自我之问,确定我应当成为怎样的人或怎样的“我”,应当如何度过这一生,意味着“我”需要选择或创造一种有意义的生活形式。而只有当这种选择是经由彻底的自我决定,并从我的内部本性找到独到的做人或生活形式的情况下,这种生活才是有意义的,才值得选择。
然而,要达成这种要求,首先需要面对的是本真性文化的“自挖墙脚”之处。泰勒认为,本真性伦理作为一种道德理想,它显然隐含了对“关于什么是一种较好的或较高的生活模式”,“一个关于我们应该欲求什么的标准”形成概念的要求。但在本真性文化中,“某个人们不质疑但也从不阐明的东西”是一种中立的“自由主义”,“其基本信条之一就是,一个自由社会必须在什么构成一种好的生活的问题上保持中立”。25并且,在现代生活中,显而易见的超越性生活不再存在。经由自决自由与原发性原则,“对自己真实”只能向内探寻自我的“原发性”。然而何为自我的原发性?
吉登斯将我们生活于其中的“现代制度发展的当前时刻”命名为“极盛现代性”,其特征为“现代性基本特质的极致化和全球化”。他认为,现代性发展的前两种动力机制——时空分离与社会制度的脱域机制,让世界进入现代性这一后传统秩序,也造就了彻底的反身性产生的背景。现代性的第三种动力机制,就是现代性的反身性。26反身性本来指人类对自己行动的“反思性监控”,这是人类活动的基本特征。但社会的彻底的反身性是伴随着现代性才出现的。这种反身性意味着在现代社会,知识被“反思性地运用”于社会系统再生产之中,知识和行动无时无刻不进行着“彼此互相反映”的交互。也就是说,社会系统的再生产,本身就受到关于社会系统的新知识的影响,关于社会系统的新知识的生产甚至成了社会系统再生产的组成部分。于是“社会实践总是不断地受到关于这些实践本身的新知识的检验和改造,从而在结构上不断改变着自己的特征”。
经由以上追溯本真性之源的历史叙述,本真性文化的一种隐含要求变得十分明了:要解答自我之问,确定我应当成为怎样的人或怎样的“我”,应当如何度过这一生,意味着“我”需要选择或创造一种有意义的生活形式。而只有当这种选择是经由彻底的自我决定,并从我的内部本性找到独到的做人或生活形式的情况下,这种生活才是有意义的,才值得选择。
然而,要达成这种要求,首先需要面对的是本真性文化的“自挖墙脚”之处。泰勒认为,本真性伦理作为一种道德理想,它显然隐含了对“关于什么是一种较好的或较高的生活模式”,“一个关于我们应该欲求什么的标准”形成概念的要求。但在本真性文化中,“某个人们不质疑但也从不阐明的东西”是一种中立的“自由主义”,“其基本信条之一就是,一个自由社会必须在什么构成一种好的生活的问题上保持中立”。25并且,在现代生活中,显而易见的超越性生活不再存在。经由自决自由与原发性原则,“对自己真实”只能向内探寻自我的“原发性”。然而何为自我的原发性?
吉登斯将我们生活于其中的“现代制度发展的当前时刻”命名为“极盛现代性”,其特征为“现代性基本特质的极致化和全球化”。他认为,现代性发展的前两种动力机制——时空分离与社会制度的脱域机制,让世界进入现代性这一后传统秩序,也造就了彻底的反身性产生的背景。现代性的第三种动力机制,就是现代性的反身性。26反身性本来指人类对自己行动的“反思性监控”,这是人类活动的基本特征。但社会的彻底的反身性是伴随着现代性才出现的。这种反身性意味着在现代社会,知识被“反思性地运用”于社会系统再生产之中,知识和行动无时无刻不进行着“彼此互相反映”的交互。也就是说,社会系统的再生产,本身就受到关于社会系统的新知识的影响,关于社会系统的新知识的生产甚至成了社会系统再生产的组成部分。于是“社会实践总是不断地受到关于这些实践本身的新知识的检验和改造,从而在结构上不断改变着自己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