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网文

凉州(4)

2023-08-19 来源:百合文库
至此,我们再也不能说,凉州人只会打打杀杀、粗口擂人了。
但是,当随笔写到第100章时,西北师大传媒学院院长、著名文化学者徐兆寿教授的五分钟短视频《话说五凉》又讲得风生水起,惊艳了凉州一树梨花,落英缤纷,一片叫好。这段历史文化已经被炒火,大家都已经很熟悉了,再去跟着重复,热剩饭,还有什么意思。
那一刻,我有了把所有电子稿一键扔进垃圾箱的冲动。
当然只是冲动,毕竟在动笔之前,就有自己的定位。史家以“严谨”的目光关注着五凉历史的脉络,文家以“高雅”的格调关注着五凉文化的影响,我关注什么?我关注人文历史,人文故事,在历史脉络中寻找凉州人文化性格变化的基因,寻找人的活法。大家致力弘扬凉州历史文化,我在琢磨天下人对凉州历史文化是否嚼得动,感兴趣。因为这这决定着本系列文章的成功和失败。
自“五凉文化”这个学术概念诞生三十多年来,学者、史家的研究成果已很丰富。80年前陈寅恪先生提出“河西文化”一词,40年前曹道衡先生梳理出“五凉文学”脉络,30年前赵以武先生正式提出“五凉文化”一词(《五凉文化述论》),到赵向群著、贾小军修订的《五凉史》的出版,到李元辉的系列话说,徐教授的短视频开播,五凉历史文化的研究成果已让人高山仰之。

凉州


至此,五凉文化的研究与传播,已经不缺阳春白雪。
但文化需要阳春白雪,也需要下里巴人。阳春白雪能上得“大雅之堂”,下里巴人却能下得庭堂。下里巴人坐在“大雅之堂”上,听阳春白雪,不免过于枯燥。再被史家们引入之乎者也的圈子,普通人的头也就慢慢大了。这说明,五凉文化的宣传普及还有尴尬的地方,在“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之间,还缺少一点东西。如何将学术的“严谨”与“高雅”,转化为文化的“通俗”与“有趣”,让普通人也去喜欢读,喜欢听,是一个更需直面的庞大群体和问题。
人们喜欢历史,是因为历史中有人,有人文故事。只见其事而不见其人的文化,多半引不起人的共鸣。而寻找凉州人文化性格嬗变与重塑的基因,也离不开人,离不开人文故事的趣味性、可读性,这是一个很好的契合点。最好的人文故事,莫过于写成历史小说,在故事中传播文化,在情节中引人入胜;甚至可以写成玄幻小说、穿越小说、武侠小说,让人不读则罢,读来欲罢不能。但我不是写小说的料,写长篇历史小说,更没那个能耐。我不是文史专家,也非五凉文化学者,只是一个五凉文化爱好者,喜欢用自己善长的散文随笔,读历史,作笔记,表达情感,追寻基因,或许也是一种另类的尝试。
没有“专家”和“学者”身份的限制,思想反而更自由一些,笔法更轻松一点,把正史的严谨,变成轻松、通俗的文字,变成血肉丰满的故事;让正史中遮遮掩掩的矛盾,浮出水面,还原历史或者人性变化的真相,使凉州人的血肉之躯更加饱满。由此,演绎凉州人从汉之“尚武”到五凉之“崇文”心灵嬗变的过程,或许,更有看山是山,看山又不是山的效果。当然,这样的文字,难免罗嗦,甚至如婆娘的裹脚,又臭又长。长了就长点吧,聊天喧谎儿,那有少了废话的。本着挨骂的思想准备,我终于坚持写完了最后一个文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