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失格》《斜阳》《罗生门》《罪与罚》书读·漫谈(3)
读《罪与罚》,再一次被陀思妥耶夫斯基式人物的心理活动吸引。拉斯柯尔尼科夫在自己的良心与自己的理论中间挣扎,展现了他摇摆的“正义”观。波尔菲里探员守护的是生活的正义,即每个人平等的生存权利;而拉斯柯尔尼科夫试图为功利主义优化整体利益的正义寻求合理性。全书的高潮应该在第三章,波尔菲里探员和拉斯柯尔尼科夫关于《论犯罪》的辩论,也是关于正义的辩论。在这场辩论中,拉斯柯尔尼科夫阐释了自己拿破仑式的价值观——他们可以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牺牲一些生命,只要他们的理想能够给更多的人带来益处。这也隐射了拉斯柯尔尼科夫自己的价值观。
拉斯柯尔尼科夫的英雄式理论用康德的第一绝对命令就可以轻松驳倒:“要只按照你同时也能成为普遍规律的准则去行动。”如,拉斯柯尔尼科夫说:“我杀死阿廖娜·伊凡诺夫娜,就可以有很多人获得经济资助,做更多有意义的事。”如果把这样的判断推而广之,那么大家都会说:“我杀死银行家或企业家或谁谁,很多人都可以获得财富和其他好处。”如果这样的准则真的可行的,那文明社会很快就会崩溃为原始的野蛮杀戮。所以,拉斯柯尔尼科夫的英雄式理论所指导的行动,不能推而广之,即不能满足道德原则形式上的可普遍化要求,所以拉斯柯尔尼科夫便不能去行动。
在拉斯柯尔尼科夫为自己杀人服苦役初期,仍不能释怀自己的英雄情节:“可是那些人(拿破仑们)成功了,所以他们是正义的;可是我失败了,因此,我没有权利让自己采取这个行动。”在这句话中,隐含了一个悖论:
以暴力事件起始,产生的结局要么是成功,要么是失败。成功,则社会进步,策划者被奉为英雄;失败,则策划者被处罚,策划者不被奉为英雄,反而被批评不该发动暴力事件。在以失败告终的那条线中,策划者发动了暴力事件,并失败了,所以他被判定为不应当发动暴力事件,因为他不是伟人或英雄;但是,如果他不发动暴力事件,我们根本就没法得出他是不是英雄或伟人的判定,也无从批评他该不该策划暴力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