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网文

卡夫卡的《在法的门前》(2)

许多年来,乡下人差不多一直不停地在观察着这个卫士。他把其他卫士全给忘了;对于他来说,这第一个卫士似乎就是进入法律殿堂的惟一障碍。他诅咒自己机会碰得不巧,头一些年还骂得大声大气,毫无顾忌,到后来人老了,就只能再独自嘟嘟囔囔几句。他甚至变得孩子气起来;在对卫士的多年观察中,他发现这位老兄的大衣毛领里藏着跳蚤,于是也请跳蚤帮助他使那位卫士改变主意。终于,他老眼昏花了;但自己却闹不清楚究竟是周围真的变黑了呢,或者仅仅是眼睛在欺骗他。不过,这当儿在黑暗中,他却清清楚楚看见一道亮光,一道从法律之门中迸射出来的不灭的亮光。此刻他已经生命垂危。弥留之际,他在这整个过程中的经验一下子全涌进脑海,凝聚成了一个迄今他还不曾向卫士提过的问题。他向卫士招了招手;他的身体正在慢慢地僵硬,再也站不起来了。卫士不得不向他俯下身子,他俩的高矮差距已变得对他大大不利。
“事已至此,你还想知道什么?”卫士问。“你这个人真不知足。”
“不是所有的人都向往法律么,”乡下人说,“可怎么在这许多年间,除去我以外就没见有任何人来要求进去呢?”

卡夫卡的《在法的门前》


卫士看出乡下人已死到临头,为了让他那听力渐渐消失的耳朵能听清楚,便冲他大声吼道:“这道门任何别的人都不得进入;因为它是专为你设下的。现在我可得去把它关起来了。”
卡夫卡弗兰兹-卡夫卡于1883年7月3日生于奥匈帝国,逝于1924年6月3日,犹太人。20世纪捷克德语小说家。虽然卡夫卡短暂的一生中,留下的作品屈指可数,但在他的身上,始终萦绕着一丝忧郁的气质与一抹神秘的色彩。
荒诞性虽是卡夫卡的艺术特色之一,但他并未止于荒诞。如果再进一步考察,我们便会发现,卡夫卡运用的其实是一种“逆说”或“反论”的手法。他所叙述的事情初看起来是荒诞不经和自相矛盾的,但细想一下就会看到其中包含着某种真实性。也就是说,表面上是“非”,实际上却是“是”,也就是“似非而是”。在卡夫卡的创作中,用这种手法所写的内容大量存在。比如在上文《审判》中第九章《在教堂里》的“在法的门前”这一段就是明显的例子。乡下人等了一生,直至生命的结束,荒谬之至。但仔细琢磨起来,故事还是有道理的。因为,在一个不正义的社会,普通农民要想沐浴法律之光,是难上加难,甚至是不可能的。这就是卡夫卡习惯运用的产生似非而是效果的逆说法。而且乡下人想进入法的门而不可得的故事,更带有明显的讽刺性。

卡夫卡的《在法的门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