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观者们的独白(上)(2)
毕竟,“屋外”的空气可是白的——或者说,它能稍稍透过些光线,不过大体上还是“白色”的。这可是常识啊。
以上所述诸多文字,恐不可及灯所想之一隅;“屋外”的种种诱人之处在他心里长成一棵巨树,盘根错节,握地擎天。不过,灯也不会将大把的宝贵时间浪费在这种缺乏价值的闲事上——不,准确来说是他不能:“屋子”里正经的日常生活不允许他总是待在外面;父母也偶尔会就他毫无意义的外出行为说些什么——可是这些还不是最要命的问题。每当灯迈出离开“屋子”的第一步,吸进第一口并非来自“屋内”的空气时,流进他鼻腔里的,除却“屋外”那份饱含着新鲜感的清凉,还有一种从未接触过的味道:苦涩、辛辣、干燥……不像是这些感觉中的任何一种,却又让灯难以自制地联想到它们之中的每一个;如果还要我打个比方来说的话,那或许就像是一只沾着咖啡渣与细沙砾的粗线手套,戴在无形的手上,粗暴而蛮不讲理地伸入灯的口鼻,挤进他的气管,在他的每一个肺泡里肆无忌惮地跳起五根手指的拙劣华尔兹。
在胸口里翩然起舞的那只手,总是让灯不由得想到自己的家人。他们有时也会伸出手来,面带微笑,让五指没入他的发丝间尽情揉搓……虽说算不上令人生厌,不过些许抵触自然也是在所难免。灯不太喜欢父母的触摸,不太喜欢他们的手指,就连印象之中“屋外”世界的斑斓五彩也连带着稍稍褪色了几分。
真是好笑。没有单边开刃就能让战士得心应手杀敌如麻的利剑,也没有能让人大快朵颐却又永不牙痛的糖果;“有得必有失,有失方有得”,这才是亘古不变的箴言。这样看来,外面的一切又怎么会完完全全如他所愿?可他的理解能力却远远不足以让他自己的头脑得出这个简单至极的结论,进而让他总是沉浸在“屋外世界应当如彼”之类的白日梦里久久不肯醒来——所以说,好笑;所以说,幼稚。
这也难怪,一个十几岁的毛头小孩子能有什么见识?
好了好了。别想这些了,还是干别的事去吧。
#2 出于自己身为教育工作者的责任,老师向灯的父母发了这样一则消息:
“在您和我们的共同努力之下,孩子最近在校的表现非常优秀。我们也诚恳地希望您能在今后继续配合我们的工作,将孩子培养成明日的社会栋梁。不过除此之外,还有一件小事令人稍稍在意:最近孩子在放学之后,常常独自外出,时间长达一个小时。虽然室外环境总体安全,但终究还有很多不确定因素。我已经向孩子说明了独自外出的危险性,同时也希望您能在家里对孩子做些进一步的教导。在这一点上,还是要劳烦您多多费心。另祝身体健康一切顺利。”
父母仔细研读了这则消息,去芜存菁,理解了老师的良苦用心,做出了正确的判断,采取了最为合适的行动。隔天下午放学之后,从学校里走出的灯在校门外看到了久违的母亲。母亲朝他微微一笑,牵起他的手来,同他一道缓缓走回家中;门铃叮叮作响的同时,一阵世间少有的香气从门缝中伸出手来,贪婪地拉扯着家中的两位成员。晚饭过后,父亲拿出一本当月出版的流行杂志,把它递到灯的手中。抑制着自己又喜又惊的心跳,他抱着这本从未见过的小薄册子进了自己的房间,打开电灯,趴在床上,撕去包装,读过片刻,却发现里面的内容并不想自己想象的那般摄人魂魄。感到些许失望的灯又站起身来,想去客厅喝些什么;可他却发现,在自己专心阅读的工夫里,一杯热气腾腾的水也早已被摆在了轻轻合住的房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