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贾宝玉的思想变化,看红楼梦里的入世与出世(2)
从这段中,可见黛玉也不是完全的迎合宝玉。在大家都劝宝玉要以仕途经济为重时,宝玉当着大家的面曾夸黛玉说她从不说这些“混账话”,他把黛玉视为自己的灵魂知己,就是因为黛玉和他的认知是同频的。
宝钗因一出《山门.寄生草》挑起了宝玉的出离之心,黛玉却用自己的智慧将他挽了回来。也可见宝玉的“悟”并非真悟——黛玉是知道的,所以她的话戳中了他的要点,他也认识到自己还没到那个境界,他还丢不开,契机未到。
《晋书·王衍传》中借王衍之口说:“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正是阐述了情感的三个境界:最高境界就是像太上那样的圣人可以做到不为情牵,而那些处在最下层的人,涉及不到情,也根本谈不上情,正是我们中间这一类人,才会情有所钟。
终究,连“自色悟空”的空空道人都还不是圣人,更何况这些凡胎肉体!
三、情到痴处出尘网
第三十二回庚辰批:前明显祖汤先生有《怀人》诗一截,堪合此回,故录之以待知音。曰:无情无尽却情多,情到无多得尽么?解道多情情尽处,月中无树影无波。
这也是明确指出了批语时间,此时已是清朝定鼎。但是可以肯定的说,前明汤显祖的作品《牡丹亭》,对《红楼梦》一书的影响非同一般,首先《红楼梦》应该也是借鉴了这种 “梦与情”交融的写法。
林黛玉素习不大留心戏曲,但是听到“皂罗袍”后却是“心动神摇,心痛神痴”,同时文中写《离魂》一折伏黛玉之死。我倒是常做痴想,杜丽娘虽然有“离魂”,可是她还有之后的“回生”,还有和心爱之人的美好的团圆结局,林黛玉离魂之后,是不是也有这样的“回生”之日呢?
“通部情案,皆必从石兄挂号,然各有各稿,穿插神妙。”历劫前他是石头,幻化到贾家,他是宝玉出生时所衔的那块“通灵玉”,也是他的“命根子”。宝玉之名莫若说更像是“保玉”者,玉丢了他也如丢了魂魄一般。
脂批说日后观情榜,林黛玉是情情,而宝玉是情不情。情情,即为有情而情,情不情,却是对任何事物皆有情,即便对他无情的人事。宝钗戏谑他这个“富贵闲人”是“无事忙”,脂批“宝玉是多事所误。多事者,情之事也,非世事也。多情曰多事”。
第三十五回,借了下人之口说:“我前一回来,听见他家里许多人抱怨,千真万真的有些呆气。大雨淋的水鸡似的,他反告诉别人:‘下雨了,快避雨去罢。’你说可笑不可笑?时常没人在跟前,就自哭自笑的;看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河里看见了鱼,就和鱼说话;见了星星月亮,不是长吁短叹,就是咭咭哝哝的。且是连一点刚性也没有,连那些毛丫头的气都受的。爱惜东西,连个线头儿都是好的;糟踏起来,那怕值千值万的都不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