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贾宝玉不愿意为人说浅谈红楼梦一种思想
每一个人都拥有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无论自己知道不知道,它都是客观存在的。只不过普通人的三观大同小异,且互相理解支持。但是还有一些与众不同的三观理念,那么这些人自然也就显得与众不同,比如林黛玉;在文本第三十一回中,这样描写道:林黛玉天性喜散不喜聚。她想的也有个道理,她说,“人有聚就有散,聚时欢喜,到散时岂不清冷?既清冷则生伤感,所以不如倒是不聚的好。比如那花开时令人爱慕,谢时则增惆怅,所以倒是不开的好。”故此人以为喜之时,她反以为悲。也就是是林黛玉思想十分消极,那么文本中接下来说宝玉的性情:只愿常聚,生怕一时散了添悲;那花只愿常开,生怕一时谢了没趣;只到筵散花谢,虽有万种悲伤,也就无可如何了。
文本中第十九回:宝玉忙笑道:“你说,哪几件?我都依你。好姐姐,好亲姐姐!别说两三件,就是两三百件我也依。只求你们同看着我,守着我,等我有一日化成了飞灰,——飞灰还不好,灰还有形有迹,还有知识。——等我化成一股轻烟,风一吹便散了的时候,你们也管不得我,我也顾不得你们了。那时凭我去,我也凭你们爱哪里去就去了。”
宝玉希望自己死后连灰迹都不要有,为什么会这样想。在我们的文化里,人死后变成鬼,可以投胎,可以重新做人。但这里面有一个前提就是不能灰飞烟灭,如果灰飞烟灭,那才是万劫难复,永世不得超生。所以说做成鬼还是有思想有知识的。为什么贾宝玉对死亡,死亡身后的事想的这么极端呢?在三十六回中他又对袭人说:比如我此时若果有造化,该死于此时的,如今趁你们在,我就死了。再能够你们哭我的眼泪流成大河,把我的尸首漂起来,送到那鸦雀不到的幽僻之处,随风化了,自此再不要托生为人,就是我死得得时了。”
归根结底他不想做人,人乃万物之灵,白素贞修炼千年只为换一次人身,通天河老鳖八百年功力还未能脱去本壳,可见做人之难。这里不得不说到宝玉的思想,即情毒。此人不仅仅是悲天悯人的世界观,无常业苦至始至终都在贯穿他的思想。佛说生老病死皆是苦,所谓春悲秋恨,万物之苦;所谓孽海情天,万生之苦。
贾宝玉比林黛玉的思想如何呢,我认为还要悲观些。林黛玉只是消极,从另一种意思上来说,偏向于道家的思想,既然无中生有终会无,不如本就无。这属于道家追求的一种原始状态,无为的形态。但贾宝玉却是个彻头彻尾的悲观主义者,这种悲观的思想使得他偏向于佛家思想。佛家追求的是什么,免于轮回之苦。换成俗话说,佛家的追求是不甘心与现状的堕落,它希望美好的一切可以永恒,当现实生活达不到,所以它就强调来生,下一世。
红楼梦又叫石头记,缘由开篇已经解释过了,但是石头是经过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幻形入世的。即贾宝玉的元神是石头,石头特别向往人间的生活,特别希望做人,而且要在富贵场中,温柔乡里受享。茫渺真士就对他说:;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磨’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倒不如不去的好。在这段话的后面,脂批:四句乃一部之总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