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网文

他的故乡,是很多人的远方。

2023-03-26文学莫言乡村贾樟柯吕梁文学季 来源:百合文库
上周,我们在首届吕梁文学季的活动中见到了莫言和贾樟柯,并记录下了他们与文学、与家乡的故事。希望这文学的火,能一直温暖你我。
莫言来了!
莫言(中)与贾樟柯(右)来到汾阳中学从校门口到小礼堂,几百米的距离,平时步行约3分钟。翘首以待的学生整齐地列成两排,顺着幽静的林荫小道延伸开去。他们提前几十分钟就已经守候在了这里。
我曾想象过很多次莫言的登场方式,无一例外不是突然而神秘的。自2012年获奖之后,莫言的行踪就成了一个谜。他不愿为名利所累,埋头创作之余谢绝了所有采访,就算偶尔出席活动也没有什么排场,低调是他给人的一贯印象。我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我会在一所中学里,在字面意义上的“夹道相迎”中见到他。要知道,这待遇对一位文学家来说可不多见,倒像极了电视中领导人接待外宾的场景。
事实上,莫言本人也是头一回经历这种场景。他小声的问身边的校长和书记:“这样搞会不会影响孩子们上学呢?”校长答道:“孩子们都是自己要跑来的,不是我们安排的。”这话你信吗?我旁边的一位中年妇女模样的记者拉着旁边的女孩问道:“是学校安排你们站在这里迎接的吧?”言语中似有几分批判的意味。没想到那女孩回答道:“是我们主动争取来的,只有我们文科班才能站在礼堂前,理科班的都只能站在后边。”话里充满了自豪。记者顿了一顿,继续追问了下去,而我站在人群外静静等候,耳中时不时飘来那女孩的故事:她当过文学社的社长,最喜欢的书是《生死疲劳》,将来也想从事文学工作……一聊到莫言,这个外表沉默的姑娘仿佛有了说不完的话,眼中也闪烁起了光芒。
我想,对真正热爱文学的孩子来说,这国王般的待遇也许并不算什么。因为在他们眼中,莫言比国王要高贵得多。
乡土情结
莫言自然不是一个人来的。如果你熟悉当代文坛的话,你会发觉同行的十余人都绝非等闲之辈。其中既有苏童、梁晓声等知名作家;还有陈晓明、李敬泽等著名批评家。关于这豪华的阵容,浪漫的说法是,今天的汾阳中学汇聚了文坛的半壁江山;写实一点的说法是,今天的汾阳中学空降来了半个作协……
这样一场文学界的盛会,还要感谢它的组织者——汾阳中学最出名的校友,贾樟柯导演。
事实上,5月16日来到汾阳中学的“诺奖之后的莫言”研讨会正是“首届吕梁文学季”系列活动的收官之战。在此之前的一周中,各路名家早已登台亮相,在贾樟柯的故乡贾家庄,一同探讨“从乡村出发的写作”。而莫言此刻的身份,除却诺奖获得者之外,还是首届吕梁文学奖·年度作家奖的得主。
吕梁文学奖颁奖现场的莫言对上辈人来说,乡村,实际上就是故乡。莫言书里的乡村是山东高密,贾樟柯电影里的乡村是山西汾阳。而在对待故乡的态度上,莫言与贾樟柯也非常一致。莫言成名后仍然选择回到故乡闭门写作,贾樟柯则以“喜欢汾阳菜”为由,一半时间在北京,一半时间在家乡。
除了对故乡的态度,莫言和贾樟柯墨镜的款式也很像这样重返故乡的选择在如今的年轻人身上并不多见了。更多的人在权衡利弊之后选择了留在大城市定居——那里机会更多,更容易闯出一番天地。不过我们似乎已经忘记了,在历史上,功成名就后返回故乡曾是最主流的选择。“我们中国历史上那些有名的文化人,哪一个是从城市家庭里面出身的?”作家阿来问道,“杜甫也是乡下出身的,欧阳修也是乡下出身的,管他治国平天下成功不成功,到最后还是要告老还乡,回到他出身的乡村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