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故乡,是很多人的远方。(4)
著名文学家、评论家、鲁迅文学奖得主、北大中文系主任 陈晓明老师当着莫言的面讨论他的作品,压力大吗?我想是的。但这压力再大,也大不过获奖之后莫言自己所面对的压力。苏童用“头顶桂冠,身披枷锁”这八个字来形容莫言的创作状态,获得了全场嘉宾的一致认可。
随后发言的几位老师也各有侧重,王春林老师指出,复出后的莫言小说、戏剧、诗歌qi头并举,文体越发丰富、多元。梁晓声老师着重于分析莫言作品中的《聊斋》传统。来自北师大文学院张清华老师说,莫言打破“诺奖魔咒”的方法其实就是重返故乡,不仅是现实意义上的,还包括哲学意义上的,也就是海德格尔反复强调的精神的回归。苏州大学的王尧老师则认为莫言近些年的创作其实从未中断过和故乡的联系,如果讲重返的话未必准确,更像是重构了乡村的人文结构。
梁晓声的新作《人世间》在前一天刚刚获得首届吕梁文学奖·年度小说奖这种“精神的返乡”某种意义上是作家们共通的体验——当然,每个人的体验也可能截然不同。在研讨会前,苏童刚刚做过这个题目的分享。
一般人关于童年与故乡的回忆总是美好居多,但苏童不然。虽然他自己出生在苏州,但来自于扬中(长江中的一个小岛)亲戚们的苏北口音总会让他成为邻里同伴嘲笑的对象。因为地域歧视的缘故,从小他都在逃避他的故乡。
不过,即使这样糟糕的经历也能成为一笔财富。对苏童来说,故乡是一个世界的缩影。“想起故乡,其实是想起这个世界给我们提供的最初的那个轮廓。”之后的生活中,无论是写小说、绘画或者是拍电影,都不过就是把故乡的轮廓扩大、变形,最终变成想告诉别人的世界的样子。
研讨会的最后,终于轮到莫言自己发言了:“一个作家所有的感受,基本上都来自于他的写作,(其他人的发言)有很多字眼都让我感觉到惊心动魄,恨不得到书房里坐下来去奋笔疾书,赶快用写作来证明一些。”
看来,这一趟吕梁之行后,莫言的山东高密东北乡里一定又会有新的故事了。
莫言分享诺奖后的创作现状贾樟柯的童年回忆
其实在来到这里之前,我就非常好奇,为什么贾樟柯这样一个电影导演会想到办一次文学盛会?在他的眼中,文学究竟意味着什么?带着这些疑惑我见到了他,而他给我讲了三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