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幻开局
作者:Wuyaaaa
写在前面
本文初始目的是总结我过去的评论思路并进行炮打,所引用的我过去的书评都有不同程度的谬误,于是观点应以本文的再解释为准。
本文所述基本思路与拉康那边的精分理论相似,但我又不是在说精分理论,先将以前所用的名词作出解释和区隔,等文章近结束再联系精分理论讲些。
预设:逻辑、动机、倾向、前提条件、有意识或无意识建立前提条件的行为。
标记:建立符号和秩序的行为、符号和秩序,视语境不同可变换为能指、他者场域、象征秩序。
意指:主体对标记投以视线时就已构成意指,主体在意指时就已完成标记,我还未见过描述此概念的名词。
对立:标记的预设、标记效果。
实在:标记之前的事物,未被也无法被主体意指的事物,与精分理论中的实在不同。
剩余:标记之外的事物,与精分理论中的剩余不同。
想象:在标记中的意指行为及效果、虚构行为。
世代:近似古典、现代、后现代的划分。
描绘:意指、想象、叙事。
存在:标记之内的事物、人为建构的事物。
凝视:将自身嵌入想象的行为,与精分理论中的凝视不同。
如有我未能注意到的错误或混淆之处,欢迎在评论区指出。
《评路人女主》:符号对实在之物的撕裂
圣人。
一个迷惘时给予信念、受伤时给予包容的圣人,一个无时无刻不在帮助男主的正妻。
没人会再怀疑加藤惠的行为和动机,加藤惠的蜕变已经结束,从“难以捉摸的加藤惠”到“温柔的圣人惠”,一切都已经定型。
在评论《路人女主》时我将“圣人”编入萌属性中以解释“圣人惠”对加藤惠的概括作用和我所认为的作品的失败。人由于自身局限而不能对实在之物进行直接的描述,如同当我意指一棵树时,我发出了“shu”的声音、或者写出“树”的汉字,但“shu”和“树”都不是树本身,而是一个符号,它会通过符号的互相联系试图回溯到实在之物身上,但这个过程总会在最后一步停止,我始终是在说“我所说的树”,是在说一个抽离于实在的概念、一个想象而不是实在本身,当我列举特征去表述是在应用对立,而对立之外的某物在我的言语中缺席、被我无意识间推出了我所能描述的,如果不推出它们,我就无法完成我的描述,就像是无法在纯粹的空地中指出某片区域的不同,我必须要做个标记画出我所需要描述的,标记是符号,而标记的效果是想象,因为我的标记同时也推出了标记之外的区域。
而将这些联系到对加藤惠的评论上,就变成了当我用“圣人惠”去描述加藤惠时,加藤惠的某部分就被我推了出去,成为了“圣人惠”之外的剩余之物。
我对于加藤惠的看重远大于对《路人女主》整体故事的看重,诚然人物需要故事去表现,但我认为加藤惠的出现本身就象征着对轻小说内含的萌属性符号生产消费形式的反抗。加藤惠的难得之处我不再解释,而加藤惠的难过之处、同时也是《评路人女主》的重心在于,《路人女主》是被界定为轻小说出版并被读者当做轻小说消费,这也就意味着未被萌属性收编的加藤惠必须于轻小说的《路人女主》故事中表现。我需要再次强调的是在此的先后顺序,并非是因为我不能描绘才将剩余之物推出我的描绘,而是我先推出了剩余之物才进而得以完成我的描绘。读者先有了“萌属性消费自觉”再在轻小说的《路人女主》中描绘加藤惠,同样亦需要先推出剩余、再指着加藤惠说“这是圣人惠”,加藤惠就这样完全地客场作战并于最后失败。
写在前面
本文初始目的是总结我过去的评论思路并进行炮打,所引用的我过去的书评都有不同程度的谬误,于是观点应以本文的再解释为准。
本文所述基本思路与拉康那边的精分理论相似,但我又不是在说精分理论,先将以前所用的名词作出解释和区隔,等文章近结束再联系精分理论讲些。
预设:逻辑、动机、倾向、前提条件、有意识或无意识建立前提条件的行为。
标记:建立符号和秩序的行为、符号和秩序,视语境不同可变换为能指、他者场域、象征秩序。
意指:主体对标记投以视线时就已构成意指,主体在意指时就已完成标记,我还未见过描述此概念的名词。
对立:标记的预设、标记效果。
实在:标记之前的事物,未被也无法被主体意指的事物,与精分理论中的实在不同。
剩余:标记之外的事物,与精分理论中的剩余不同。
想象:在标记中的意指行为及效果、虚构行为。
世代:近似古典、现代、后现代的划分。
描绘:意指、想象、叙事。
存在:标记之内的事物、人为建构的事物。
凝视:将自身嵌入想象的行为,与精分理论中的凝视不同。
如有我未能注意到的错误或混淆之处,欢迎在评论区指出。
《评路人女主》:符号对实在之物的撕裂
圣人。
一个迷惘时给予信念、受伤时给予包容的圣人,一个无时无刻不在帮助男主的正妻。
没人会再怀疑加藤惠的行为和动机,加藤惠的蜕变已经结束,从“难以捉摸的加藤惠”到“温柔的圣人惠”,一切都已经定型。
在评论《路人女主》时我将“圣人”编入萌属性中以解释“圣人惠”对加藤惠的概括作用和我所认为的作品的失败。人由于自身局限而不能对实在之物进行直接的描述,如同当我意指一棵树时,我发出了“shu”的声音、或者写出“树”的汉字,但“shu”和“树”都不是树本身,而是一个符号,它会通过符号的互相联系试图回溯到实在之物身上,但这个过程总会在最后一步停止,我始终是在说“我所说的树”,是在说一个抽离于实在的概念、一个想象而不是实在本身,当我列举特征去表述是在应用对立,而对立之外的某物在我的言语中缺席、被我无意识间推出了我所能描述的,如果不推出它们,我就无法完成我的描述,就像是无法在纯粹的空地中指出某片区域的不同,我必须要做个标记画出我所需要描述的,标记是符号,而标记的效果是想象,因为我的标记同时也推出了标记之外的区域。
而将这些联系到对加藤惠的评论上,就变成了当我用“圣人惠”去描述加藤惠时,加藤惠的某部分就被我推了出去,成为了“圣人惠”之外的剩余之物。
我对于加藤惠的看重远大于对《路人女主》整体故事的看重,诚然人物需要故事去表现,但我认为加藤惠的出现本身就象征着对轻小说内含的萌属性符号生产消费形式的反抗。加藤惠的难得之处我不再解释,而加藤惠的难过之处、同时也是《评路人女主》的重心在于,《路人女主》是被界定为轻小说出版并被读者当做轻小说消费,这也就意味着未被萌属性收编的加藤惠必须于轻小说的《路人女主》故事中表现。我需要再次强调的是在此的先后顺序,并非是因为我不能描绘才将剩余之物推出我的描绘,而是我先推出了剩余之物才进而得以完成我的描绘。读者先有了“萌属性消费自觉”再在轻小说的《路人女主》中描绘加藤惠,同样亦需要先推出剩余、再指着加藤惠说“这是圣人惠”,加藤惠就这样完全地客场作战并于最后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