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丽塔》(5)
第二个受到纳博科夫讥讽嘲弄的是美国人曾经引以为豪的实用主义教育方式。上世纪20年代以后,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美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都产生很大反响。在社威“教育即生活”的命题指导下,当时许多机构利用学校假期大量开办各种活动营地。像夏洛特·黑兹夫人一样的学生家长相信,夏季宿营是健康的,“夏令营会教多治雷斯·黑兹(洛丽塔)在很多方面长进——健康、知识、修养。尤其是对别人负责方面。”但事实怎样呢?营地根本不像宣传广告历说的那样。既不幽静整治,也不卫生,食物也平谈无味。与他人一起做个蛋糕则可以发展“健全的个性”,围坐火塘边在星星下唱歌则可把“快乐的灵魂融入集体的声音中”,洗盘子,做幻灯,捕捉蛾子或蝴蝶算是活动内容丰富。女孩子的座右铭是“我是雄性动物的朋友。”在营地,孩子们被允许充分发展个性,于是洛丽塔喜欢“游泳和划船”,孰料那不过是她和另外一男一女为了躲开别人到树林后面交欢而耍的花招。
艺术特色
《洛丽塔》复杂的结构主要体现在其结构的自我影射性,主要通过暗指、巧合、戏中戏等手段来实现。
暗指
亨伯特在他的自白中运用了暗指技巧为自己的行为辩护,以博得大家的同情。在这部小说的第一章中,细心的读者会发现亨伯特在他的自白中通过把自己与洛丽塔的恋情比作埃德加·爱伦·坡与阿娜贝尔·李的爱情故事,从而把自己比作是像但丁、彼特拉克等这些文学巨匠中的一员,使读者相信他的爱情故事的确是有可能发生的。同时亨伯持也暗指自己的事例正是弗洛伊德理论的体现。亨伯特的恋女童癖主要是由于其童年时与小阿娜贝尔一次失败的恋爱经历造成的.他对小阿娜贝尔的爱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有所改变,在他的潜意识中,这种恋女童癖一直缠绕着他。直到他发现了洛丽塔,他的这种本我的欲望才得到满足。可是,亨伯特明确地知道他的这种行为与现实、外部世界相抵触,所以他要找到一种能够调解他的恋女童癖和现实之间矛盾的方法,最终他选择了驾车横跨美国之旅。
同时,他对别人编造谎言称,他在13年前同夏洛蒂有过一次性行为,以此让别人相信洛丽塔是他的亲生女儿。通过这些手段,亨伯特的自我找到了平衡本我与现实的手段,这样他的自我也顺应了超我的行为准则,使其良心得以暂时的安宁。
巧合
一系列的巧合使得亨伯待所讲述的故事得以继续下去,巧妙地构成了故事的情节。在亨伯特每每为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而苦恼时,命运之神都会对他伸出援助之手,同时每经历—次挫折后,命运都好像实现了他最为狂野的梦想。因为一场突发的大火使亨伯特阴差阳错地成了夏洛蒂·黑兹家的房客,因此他才有机会能与洛丽塔相遇。洛丽塔的母亲夏洛蒂本应在亨伯特来时已经去城里找工作了,可就在亨伯特到达的当天,照顾亨伯特和洛丽塔的费伦小组扭伤了臀部,而正因为她的扭伤、离开,使得夏洛蒂无法去城里,这样亨伯特才有机会与夏格蒂结婚并接近洛丽塔。夏洛蒂把洛丽塔送去参加为期三个星期的夏令营,亨伯特在为能够以什么样的理由去看洛丽塔而烦恼、黔驴技穷的时候,他收到了夏洛蒂的一封信,夏洛蒂在信中表达了她时亨伯特的爱慕之情。亨伯特利用夏洛蒂对他的爱慕之情,答应与她结婚,这样亨伯特就能够名正言顺地去探望洛丽塔,而且也可以永久地和洛丽塔生活在同一屋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