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理小说杂谈】埃勒里·奎因二三事(18)
《在奎因的会客室》(《In the Queens' Parlor》)第二十五篇中,奎因向雷克斯·斯托特询问了他认为的十大杰作,斯托特几年内的想法就变更数次:
完全有可能的是,几年后,甚至一周后,斯托特先生会找到完全合理的理由,再次推翻他的一些决定。到这个时候,我们必须非常清楚,任何 “十大杰作”,甚至 “百大杰作”,都不可能成为一个不可侵犯不容更改的名单。如果像生物学家告诉我们的那样,人体的每个细胞在每五年内至少全部更新一次,那么为什么我们头脑中的思想不能更新呢?到了这个时候,我们也必须清楚,为孤岛阅读选择任何恒定书单的任务不仅是无偿的,还是不可能的。 但仍有一个教训可供借鉴。每个人不仅有不可被剥夺的权利来发表自己的意见,而且有不可被压制的权利来公开发表这些意见。
而且,应该注意到,不仅读者对自己的看法会变更,作者对自己的作品,对自己塑造的人物也是会改变想法的,这点前面已经说过。进一步地讲:
作者同着故事中的主角一起成长。
如果是按着这个逻辑这个思路去审视埃勒里·奎因的四十多部作品,那就是一句话:
埃勒里·奎因的探案集是他自己的成长史,也是兄弟俩的成长史。
这一点,放诸黄金时代,乃至各个时代的名侦探,比较地看,容许我打个比方,夸一句鸽群中的猫,不过分吧?
一段公案三大家各自简称,卡尔为JDC(哦不,清凉院流水老师对不起),奎因为EQ,阿加莎为AC,此外塞耶斯为DLS,伯克莱为ABC,切斯特顿为GKC,霍尔特为PH,布兰德为CB这种提法较不常见,不题。
AC和EQ的关于《Y的悲剧》的一段公案由来已久,AC的那本书是否涉及抄袭现在我考据不能,但就质量和读者评价来看是EQ更佳,实际上,EQ这本书也受到了范达因某部作品的影响,如果有朋友读过也许也会说太像了太像了,这样的话吧。
但《Y的悲剧》在很多方面上都不同于范·达因的那本作品,精彩之处很多,试举几例:推理出下毒者和行凶者为同一个人、对凶手的行为轨迹进行推演排除无关项、雷恩最后的抉择。 而说EQ看到《无人生还》后自弃己作可能也是证据不足,听说后来改成了《从前有个老女人》,李认为这本书相当糟糕。那么我们看这本书,确实是有封闭场景,也确实是连续杀人,和《无人生还》有相似之处,但,我更愿意和《格林老宅谋杀案》相比较。 既然连作者本人都不怎么提及,也没什么新出的证据,我想,也没什么争执的必要吧。 如果有不当之处还请各位批评指正。
完全有可能的是,几年后,甚至一周后,斯托特先生会找到完全合理的理由,再次推翻他的一些决定。到这个时候,我们必须非常清楚,任何 “十大杰作”,甚至 “百大杰作”,都不可能成为一个不可侵犯不容更改的名单。如果像生物学家告诉我们的那样,人体的每个细胞在每五年内至少全部更新一次,那么为什么我们头脑中的思想不能更新呢?到了这个时候,我们也必须清楚,为孤岛阅读选择任何恒定书单的任务不仅是无偿的,还是不可能的。 但仍有一个教训可供借鉴。每个人不仅有不可被剥夺的权利来发表自己的意见,而且有不可被压制的权利来公开发表这些意见。
而且,应该注意到,不仅读者对自己的看法会变更,作者对自己的作品,对自己塑造的人物也是会改变想法的,这点前面已经说过。进一步地讲:
作者同着故事中的主角一起成长。
如果是按着这个逻辑这个思路去审视埃勒里·奎因的四十多部作品,那就是一句话:
埃勒里·奎因的探案集是他自己的成长史,也是兄弟俩的成长史。
这一点,放诸黄金时代,乃至各个时代的名侦探,比较地看,容许我打个比方,夸一句鸽群中的猫,不过分吧?
一段公案三大家各自简称,卡尔为JDC(哦不,清凉院流水老师对不起),奎因为EQ,阿加莎为AC,此外塞耶斯为DLS,伯克莱为ABC,切斯特顿为GKC,霍尔特为PH,布兰德为CB这种提法较不常见,不题。
AC和EQ的关于《Y的悲剧》的一段公案由来已久,AC的那本书是否涉及抄袭现在我考据不能,但就质量和读者评价来看是EQ更佳,实际上,EQ这本书也受到了范达因某部作品的影响,如果有朋友读过也许也会说太像了太像了,这样的话吧。
但《Y的悲剧》在很多方面上都不同于范·达因的那本作品,精彩之处很多,试举几例:推理出下毒者和行凶者为同一个人、对凶手的行为轨迹进行推演排除无关项、雷恩最后的抉择。 而说EQ看到《无人生还》后自弃己作可能也是证据不足,听说后来改成了《从前有个老女人》,李认为这本书相当糟糕。那么我们看这本书,确实是有封闭场景,也确实是连续杀人,和《无人生还》有相似之处,但,我更愿意和《格林老宅谋杀案》相比较。 既然连作者本人都不怎么提及,也没什么新出的证据,我想,也没什么争执的必要吧。 如果有不当之处还请各位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