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一些想法(2)
之后我又度娘了一下这句话的相关争议,截图如下。
其实还有观点二,但是这里我们只讨论上文的两种翻译,这里暂且不做探讨。最后一段话说的很有道理,现代人对传统说法是有一点反感情绪的,新观点缺少论证,是从上下文断章取义出来的一种意思,人们有权选择任何一种解释,但是我认为这里选择传统的解释可能更接近《孟子》原意。那么二十一世纪世纪才出现这种翻译,二十一世纪之前人们对“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怎么看的呢?
鲁迅先生曾经在《阿Q正传》里提到过这句话——他想:不错,应该有一个女人,断子绝孙便没有人供一碗饭,应该有一个女人。夫“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而“若敖之鬼馁而”,也是一件人生的大哀,所以他那思想,其实是样样合于圣经贤传的,只可惜后来有些“不能收其放心”了。很明显,鲁迅先生用的是第一种解释。
陈忠实:秉德老汉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你把书念到狗肚里去了?咱们白家几辈财旺人不旺。你爷是个单崩儿守我一个单崩儿,到你还是个单崩儿。自我记得,白家的男人都短寿,你老爷活到四十八,你爷活到四十六,我算活得最长过了五十大关了。你守三年孝就是孝子了?你绝了后才是大逆不孝!”
我们不要断章取义,从原著中找这个词,孟子里再提到“无后”——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是句骂人的话233333,这里应该译为什么,他是没有尽到后辈责任?他是断子绝孙了吧?明显第二句话更符合语境。
我们返回到原文出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我试图找到05年的那篇文章,但是年代过于久远,我没找到。还有一种说法是07年李守力最早在博客提出来不同的解释,我觉得这种说法可靠些,我又去找了,找到了又没完全找到,只是其中一小部分。
其实还有观点二,但是这里我们只讨论上文的两种翻译,这里暂且不做探讨。最后一段话说的很有道理,现代人对传统说法是有一点反感情绪的,新观点缺少论证,是从上下文断章取义出来的一种意思,人们有权选择任何一种解释,但是我认为这里选择传统的解释可能更接近《孟子》原意。那么二十一世纪世纪才出现这种翻译,二十一世纪之前人们对“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怎么看的呢?
鲁迅先生曾经在《阿Q正传》里提到过这句话——他想:不错,应该有一个女人,断子绝孙便没有人供一碗饭,应该有一个女人。夫“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而“若敖之鬼馁而”,也是一件人生的大哀,所以他那思想,其实是样样合于圣经贤传的,只可惜后来有些“不能收其放心”了。很明显,鲁迅先生用的是第一种解释。
陈忠实:秉德老汉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你把书念到狗肚里去了?咱们白家几辈财旺人不旺。你爷是个单崩儿守我一个单崩儿,到你还是个单崩儿。自我记得,白家的男人都短寿,你老爷活到四十八,你爷活到四十六,我算活得最长过了五十大关了。你守三年孝就是孝子了?你绝了后才是大逆不孝!”
我们不要断章取义,从原著中找这个词,孟子里再提到“无后”——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是句骂人的话233333,这里应该译为什么,他是没有尽到后辈责任?他是断子绝孙了吧?明显第二句话更符合语境。
我们返回到原文出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我试图找到05年的那篇文章,但是年代过于久远,我没找到。还有一种说法是07年李守力最早在博客提出来不同的解释,我觉得这种说法可靠些,我又去找了,找到了又没完全找到,只是其中一小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