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奥伊肯诺奖演说:自然主义还是理想主义?(2)
这类疑问中的一个就是今天我要讨论的自然主义与理想主义的显著差异,这两个用语是古已有之的,但其含义却一直蔽而不彰,于是引起了不少严重的误解。然而只是因为我们的惰性的驱使,我们才一直勉强使用这种流行的语词,即使根本不妥。在这两个语词背后,掩盖不住可以明确辨别人性差异的巨大分歧,这分歧与我们面对整个现实的态度及支配我们生活的工作有关。易言之,也与卜面的这个疑问大有关系:人是否无法摆脱自然的左右?人在本质上能否最终超越自然?人们普遍同意,人与自然之间有着间不容忍的极密切的关联。但是人的整体存在,人的行动与痛苦是否也必然受这种关系的左右?或者是否还存在另一种可以引导人类跨入新的现实领域的人生?这些问题过去曾被一再地讨论,到现在也依然被争论不休。前者表达了自然主义的立场,后者则突出了理象主义的观念。这两种主义无论各自的目的还是追求的方法都存在着根本的差异。
因为,如果存在另一种想象中的人物,那也必须从我们的观念与制度中剔除其痕迹。而且,我们似乎应该将人与自然的密切结合作为追求的目标,努力使人生享有纯粹自然化的特征。这样,人生方能与本不该与之分离的真正起源重新结合。可是,如果我们承认人具有超越自然的新的内在因素,我们的责任大概就是要尽其可能地对这些因素表达有力的支持,使之与自然形成鲜明的对比。在这种情形下,人生将使新的因素占据中心地位,并从这一基点注目于自然。对自然的这两种呈现差异的态度,已经很明确地展现于精神在这两个态度体系中所处的位置。当然,自然也并非与精神生活无关,而且对人生在诸多方面都发生深刻影响。可是形成精神底层的自然性,人生是外在的,它不可能超越自然的物质特质,其目的本在于维持肉体的生命。人所具有的比较高等的心理能力、智慧及应变才能,可以弥补人类一些本不具备的能力,如动物所具有的卓越本能一一体魄强壮、动作迅速、感觉敏锐等。
然而,就是在这些特殊的方面,生命也是没有目的和内容的,只是一些分散的功能集合,这样的生命既不会与生命内部的统一体合一,也不能构成特有的内在世界。这种生命的活动绝不会是指向内在目的,而只朝向限于维持生命所需的功利目标。 依其目标而言,自然主义仅要求人的生命合于自然的形成。而另一方面,理想主义只希望人的内在本质层面显露于外。照理想主义看来,没有同一性的生命现象,会在囊括一切的内在世界中联合起来。理想主义同时也要求人的生活受其特有的价值、目标以及真善美支配。从这观点而言,把所有希望都推向实用性这个目标,对人是一种难以容忍的侮辱,同时也是对人的伟大与尊严的一种叛离行为。这种思考方向不 同,又互不相容的态度,看来似乎无法找到共同点,但是我们已经被迫做两者取一的选择。
由于对生命结构的观点发生变化,选择的问题也随着呈现出新面貌,因此目前就这选择来说已表现明显的分裂现象。几个世纪以来,我 们已经习惯于观看眼睛看不见的世界,并且以看得见的世界与看不见 的世界相关程度来确定其价值。依照中世纪的看法,人的立足点是先验世界。此世中人,只是到彼世的旅人而已。我们无法看透那世界,那世界也不允许我们有活动的自由,去完成我们的目的。从根本上说,那世界也不支持我们。这样看来,自然属于人类即使冒险也离不开的低层次领域。培特拉尔登上梵杜山,为阿尔卑斯之美欣喜异常,却对被造物发出了这样的真诚怀疑:这种喜欢对造物主并不公平,荣耀只能归于造物主,不该从造物主夺取这种荣耀吧?于是,他在宗教的气氛中求取心灵的平安,而寄身于圣奥古斯丁,得其庇护。
因为,如果存在另一种想象中的人物,那也必须从我们的观念与制度中剔除其痕迹。而且,我们似乎应该将人与自然的密切结合作为追求的目标,努力使人生享有纯粹自然化的特征。这样,人生方能与本不该与之分离的真正起源重新结合。可是,如果我们承认人具有超越自然的新的内在因素,我们的责任大概就是要尽其可能地对这些因素表达有力的支持,使之与自然形成鲜明的对比。在这种情形下,人生将使新的因素占据中心地位,并从这一基点注目于自然。对自然的这两种呈现差异的态度,已经很明确地展现于精神在这两个态度体系中所处的位置。当然,自然也并非与精神生活无关,而且对人生在诸多方面都发生深刻影响。可是形成精神底层的自然性,人生是外在的,它不可能超越自然的物质特质,其目的本在于维持肉体的生命。人所具有的比较高等的心理能力、智慧及应变才能,可以弥补人类一些本不具备的能力,如动物所具有的卓越本能一一体魄强壮、动作迅速、感觉敏锐等。
然而,就是在这些特殊的方面,生命也是没有目的和内容的,只是一些分散的功能集合,这样的生命既不会与生命内部的统一体合一,也不能构成特有的内在世界。这种生命的活动绝不会是指向内在目的,而只朝向限于维持生命所需的功利目标。 依其目标而言,自然主义仅要求人的生命合于自然的形成。而另一方面,理想主义只希望人的内在本质层面显露于外。照理想主义看来,没有同一性的生命现象,会在囊括一切的内在世界中联合起来。理想主义同时也要求人的生活受其特有的价值、目标以及真善美支配。从这观点而言,把所有希望都推向实用性这个目标,对人是一种难以容忍的侮辱,同时也是对人的伟大与尊严的一种叛离行为。这种思考方向不 同,又互不相容的态度,看来似乎无法找到共同点,但是我们已经被迫做两者取一的选择。
由于对生命结构的观点发生变化,选择的问题也随着呈现出新面貌,因此目前就这选择来说已表现明显的分裂现象。几个世纪以来,我 们已经习惯于观看眼睛看不见的世界,并且以看得见的世界与看不见 的世界相关程度来确定其价值。依照中世纪的看法,人的立足点是先验世界。此世中人,只是到彼世的旅人而已。我们无法看透那世界,那世界也不允许我们有活动的自由,去完成我们的目的。从根本上说,那世界也不支持我们。这样看来,自然属于人类即使冒险也离不开的低层次领域。培特拉尔登上梵杜山,为阿尔卑斯之美欣喜异常,却对被造物发出了这样的真诚怀疑:这种喜欢对造物主并不公平,荣耀只能归于造物主,不该从造物主夺取这种荣耀吧?于是,他在宗教的气氛中求取心灵的平安,而寄身于圣奥古斯丁,得其庇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