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塔洛·卡尔维诺:物质世界的海洋(4)
在这个技术和组织工具所具有的威力与引领历史的那些肤浅和近似性标准形成激烈冲突的时期,这就是普遍存在的态度。
一百年前,从认识世界到改变世界仿佛只需要一个短暂的飞跃。现在,这两个词之间好像失去了任何联系。哲学和科学方法论急于排除研究中的所有倾向性;社会学无情而详细地描述和列举了无法计数而又密密麻麻的人群。假如存在对当代文明进行拒绝和愤怒评论的道德家,那么,他的结论就应该和埃莱米勒·左拉(Elémire Zolla)得出的结论一样,也就是消除个人主义,并通过佛教的冥想与一切达成和谐。
如今一个像穆西尔这样完全遵从知识与理智的作家获得了成功,这是否意味着对以上景象的反驳呢?正好相反:假如说到现在为止的杂文式小说家选择从思想意识的角度出发,用一种解释的方法来处理小说的素材,穆西尔的做法却是不去选择,而要使用他那个时代的文化提供的所有诠释工具。对于他来说,这个多种多样、具有各种层次和分支且在各个方向都不容置疑的文化,是一个物质世界的海洋;他作品中的主人公获得的不可思议的智慧,来自他所具有的一种意识,这种意识能够同时捕捉多种特征,而它们又越来越朝着不同的方向分散。
理智的物质世界将我们置于和荒唐的物质世界同样致命的禁锢当中。几十年来,戏剧界已经不再向我们解释它所讲述的事件和事实之间的差别。如今,在表演尤涅斯库(Jonesco)的作品时,只能任凭一讲再讲的词语纠缠在一起,却再也不能表现它们与任何东西之间的反差。
要想将这幅画面补充完整,需要一种不将自己的理想确定为规范性标准或者价值等级,而是仅限于描述甚至是对小说进行模仿的文学评论。以前,意大利出现过抱有这种理想的流派。如今,它借助一位评论家的笔,表明自己仍旧存在于新一代人中间。这位评论家就是彼得罗·西塔提(Pietro Citati)。他的作品中表现出的拒绝和对于往昔的回忆,充满愤怒而且坚定,使他立刻取得了权威性的地位。他在为斯皮泽(Spitzer)作品撰写的序言中肯定的那种评论功能的理论,没有任何创造性,仅仅是装饰性和浮夸的言辞。西塔提渴望的文学世界,是一个没有历史冲突的世界,甚至没有暂时性的方向;在伦理文化方面,他也仅仅是浅尝辄止,并不抱有热情。在日常的评论作品中,当西塔提并非停留在一本书上面,而是以某种认识论与爱的狂热,通过这本书来放眼一切,走向色彩斑斓、严酷而又神秘的广袤大陆(也就是探讨人生)的时候,他的评论获得了最佳的成果。
他所选择的作者,是那些试图为那个整体重新绘制一张更加丰富和灵活的地图的人。他借助作品及其作者,对现实进行完整描述,希望自己的评论也能够成为一张反映整体现实的地图。然而,如此谨慎地远离所有历史、分类和意识形态,或者无论如何是出自个人选择、建议,以及伦理或者文学方面压力的评论,使西塔提的认识论活动变成了神秘的、揭示性的、涵盖一切的交流。在这里,这个包含一切的海洋同样蔓延开来,而文学只能是对于这个海洋的超主观的模仿,比如说对于诗歌的模仿性评论。假如这个包含一切的海洋成为一个人的尺度和理由,假如宇宙的理智战胜人类的理智,那么行动与历史的末日也就到来了。只有当宇宙理智的光辉能够照亮人类活动的局限性和固执的时候,它才是光芒;假如它要取而代之,那么就意味着回到最初那种各类思想彼此混淆的状态。
一百年前,从认识世界到改变世界仿佛只需要一个短暂的飞跃。现在,这两个词之间好像失去了任何联系。哲学和科学方法论急于排除研究中的所有倾向性;社会学无情而详细地描述和列举了无法计数而又密密麻麻的人群。假如存在对当代文明进行拒绝和愤怒评论的道德家,那么,他的结论就应该和埃莱米勒·左拉(Elémire Zolla)得出的结论一样,也就是消除个人主义,并通过佛教的冥想与一切达成和谐。
如今一个像穆西尔这样完全遵从知识与理智的作家获得了成功,这是否意味着对以上景象的反驳呢?正好相反:假如说到现在为止的杂文式小说家选择从思想意识的角度出发,用一种解释的方法来处理小说的素材,穆西尔的做法却是不去选择,而要使用他那个时代的文化提供的所有诠释工具。对于他来说,这个多种多样、具有各种层次和分支且在各个方向都不容置疑的文化,是一个物质世界的海洋;他作品中的主人公获得的不可思议的智慧,来自他所具有的一种意识,这种意识能够同时捕捉多种特征,而它们又越来越朝着不同的方向分散。
理智的物质世界将我们置于和荒唐的物质世界同样致命的禁锢当中。几十年来,戏剧界已经不再向我们解释它所讲述的事件和事实之间的差别。如今,在表演尤涅斯库(Jonesco)的作品时,只能任凭一讲再讲的词语纠缠在一起,却再也不能表现它们与任何东西之间的反差。
要想将这幅画面补充完整,需要一种不将自己的理想确定为规范性标准或者价值等级,而是仅限于描述甚至是对小说进行模仿的文学评论。以前,意大利出现过抱有这种理想的流派。如今,它借助一位评论家的笔,表明自己仍旧存在于新一代人中间。这位评论家就是彼得罗·西塔提(Pietro Citati)。他的作品中表现出的拒绝和对于往昔的回忆,充满愤怒而且坚定,使他立刻取得了权威性的地位。他在为斯皮泽(Spitzer)作品撰写的序言中肯定的那种评论功能的理论,没有任何创造性,仅仅是装饰性和浮夸的言辞。西塔提渴望的文学世界,是一个没有历史冲突的世界,甚至没有暂时性的方向;在伦理文化方面,他也仅仅是浅尝辄止,并不抱有热情。在日常的评论作品中,当西塔提并非停留在一本书上面,而是以某种认识论与爱的狂热,通过这本书来放眼一切,走向色彩斑斓、严酷而又神秘的广袤大陆(也就是探讨人生)的时候,他的评论获得了最佳的成果。
他所选择的作者,是那些试图为那个整体重新绘制一张更加丰富和灵活的地图的人。他借助作品及其作者,对现实进行完整描述,希望自己的评论也能够成为一张反映整体现实的地图。然而,如此谨慎地远离所有历史、分类和意识形态,或者无论如何是出自个人选择、建议,以及伦理或者文学方面压力的评论,使西塔提的认识论活动变成了神秘的、揭示性的、涵盖一切的交流。在这里,这个包含一切的海洋同样蔓延开来,而文学只能是对于这个海洋的超主观的模仿,比如说对于诗歌的模仿性评论。假如这个包含一切的海洋成为一个人的尺度和理由,假如宇宙的理智战胜人类的理智,那么行动与历史的末日也就到来了。只有当宇宙理智的光辉能够照亮人类活动的局限性和固执的时候,它才是光芒;假如它要取而代之,那么就意味着回到最初那种各类思想彼此混淆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