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塔洛·卡尔维诺:物质世界的海洋(2)
我们开始从事文学工作的时候,差不多也就是在西班牙内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战后时期。当时文化辩论涉及的那些根本性题材,现在已经显得非常遥远。当时,人们讨论的话题是,诗人应该将自己封闭在个人的内心世界里,保护这一世界,使它免受偶然历史事件的影响,还是应该参加和投身到战斗当中。二者都是为了理解自身与这个世界的关系所采用的完全自愿、个性化和贵族式的方法。如今,我们甚至不觉得它们之间有如此大的差别,因为它们表现出同样的特征,也就是辨认和忍受外界现实造成的伤害,并带着它进入一种消极或者积极的关系,借助一个坚硬的外壳与之对抗。对于诗人与历史之间关系的看法,在两种倾向之间徘徊,与自然的关系也是一样,后者始终被看作一种他物,或者作为必要的参照。在一些人看来,自然是唯一可能与“我”对话的对手,是通过隐喻表现内心世界的取之不尽的资源;
对于另外一些人,自然首先是历史的反面,其重点时而是否定的(凝视着自然,对于人类的痛苦如此无动于衷,是一种逃避),时而是肯定的(摆脱了可怕的现实之后,历史应该以和谐与丰盈的自然为榜样,重新塑造自己)。
正是在那个时候,也就是二十年前,萨特在小说《恶心》中第一次尝试描写“我”的失去,那就意味着坠入不加区分的物质世界的海洋,意味着落入地狱。主人公逐渐发现,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区别消失了,镜子里他的面孔变成了一种物质,是“我”与物质之间唯一的黏合剂。不过,萨特是从“我”的角度,从意识、选择和自由出发,对这个过程进行了完整的表现。今天,我们的着眼点发生了逆转,变成这个杂乱无章的世界。
根本性的转变之一,或许正是出现在狄兰·托马斯的诗歌当中。在那里,自然不再被认为是一种他物,类比的结构打破了人类和与他共存的生物之间的区别。不定形绘画是人类迈出的另一步,它来源于我们所有人都在经历的绵延不断的生命。
毫无疑问,在最初的抽象主义和不定形,或者在乔伊斯的《尤利西斯》(Ulysses)和贝克特的《莫洛伊》(Molloy)之间,词汇的使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蒙德里安(Mondrian)固守的纯净和秩序的想法,康定斯基创作时的那种烦躁,是一种主观的潮流,试图以纯净的状态表达自己,避免与客观世界的摩擦。波洛克或者沃尔斯的绘画,却是与外界和完全存在的融合,并不包含主体和他的内心世界:宇宙、自然世界、现代城市机械化的狂热,都包含在同一个符号当中。就这样,在这个世纪最初四十年里推动所有先锋派运动前进的动力,改变了它的方向。当时,以表现主义、乔伊斯、超现实主义为代表的无法抑制的主观性之流,仿佛要淹没一切。它否定人在客观世界中的存在,以便在一条连续不断的内心独白或者自发和无意识的河流中遨游。如今的情况与此相反,是客观性淹没了“我”的存在。
对于另外一些人,自然首先是历史的反面,其重点时而是否定的(凝视着自然,对于人类的痛苦如此无动于衷,是一种逃避),时而是肯定的(摆脱了可怕的现实之后,历史应该以和谐与丰盈的自然为榜样,重新塑造自己)。
正是在那个时候,也就是二十年前,萨特在小说《恶心》中第一次尝试描写“我”的失去,那就意味着坠入不加区分的物质世界的海洋,意味着落入地狱。主人公逐渐发现,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区别消失了,镜子里他的面孔变成了一种物质,是“我”与物质之间唯一的黏合剂。不过,萨特是从“我”的角度,从意识、选择和自由出发,对这个过程进行了完整的表现。今天,我们的着眼点发生了逆转,变成这个杂乱无章的世界。
根本性的转变之一,或许正是出现在狄兰·托马斯的诗歌当中。在那里,自然不再被认为是一种他物,类比的结构打破了人类和与他共存的生物之间的区别。不定形绘画是人类迈出的另一步,它来源于我们所有人都在经历的绵延不断的生命。
毫无疑问,在最初的抽象主义和不定形,或者在乔伊斯的《尤利西斯》(Ulysses)和贝克特的《莫洛伊》(Molloy)之间,词汇的使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蒙德里安(Mondrian)固守的纯净和秩序的想法,康定斯基创作时的那种烦躁,是一种主观的潮流,试图以纯净的状态表达自己,避免与客观世界的摩擦。波洛克或者沃尔斯的绘画,却是与外界和完全存在的融合,并不包含主体和他的内心世界:宇宙、自然世界、现代城市机械化的狂热,都包含在同一个符号当中。就这样,在这个世纪最初四十年里推动所有先锋派运动前进的动力,改变了它的方向。当时,以表现主义、乔伊斯、超现实主义为代表的无法抑制的主观性之流,仿佛要淹没一切。它否定人在客观世界中的存在,以便在一条连续不断的内心独白或者自发和无意识的河流中遨游。如今的情况与此相反,是客观性淹没了“我”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