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网文

学前教育中如何改善害羞问题(2)

2023-11-28 来源:百合文库
一、为什么宝宝会害羞?
父母(直接生殖者或缝合者,以下统称父母)教育方式的原因
虽然孩子的性格与遗传有一定的关系,但是父母的教育方式与家庭环境等后天性的影响因素占了很大的比重。其中存在影响的可能性有以下几点:
1.专制型教育:父母的要求太过于严格,以成人的方式要求孩子的行为。
根据往期研究表明,出身于军人家庭的孩子(以SAP-173:“雕像”宝宝为例)更容易被家长要求从小“站得正”、“立得挺”、“要有毅力”、“反应要快”等,这种家庭环境下生长的儿童更容易过分注意家长及外人的视线,在受到外界关注时产生退缩行为或缺乏主动积极性,而这种教育方式容易产生的坏处是,儿童很容易成为“两面派”,在长辈面前一套,没有人关注时又有另一套行为模式。基金会早期收养的“雕像”宝宝即在这种教育环境中成长,导致其在基金会的长辈们关注下彬彬有礼,但是一旦没有人注意到他,就会变得调皮捣蛋,并且骚扰和冒犯D级叔叔阿姨们。
2.忽略型教育:没有良好的陪伴环境,或是突然变化的教育环境。

学前教育中如何改善害羞问题


在往期期刊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形成原因中,期刊作者Dr.huris重点分析了单亲家庭儿童与留守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原因,而这些影响因素同样也会导致一定程度的儿童害羞行为。基金会人员在收养SAP-096时,这位“羞涩”宝宝的父母不在身边,初步判断他是一名长期留守儿童——“羞涩”宝宝的间歇性攻击行为已被证实与此有关。而在被基金会收养的过程中,他经历了从直系亲属直接抚养——父母离开独自生活——第三方收养的环境转变,由于教育方式和教育态度的不同(暂时无法了解到“羞涩宝宝”原来的教育环境),孩子就会变得内向、沉默和自卑。
3.溺爱型教育:对孩子的过度保护式的教育容易引发孩子的消极退缩与害羞。
简而言之,哪些教育行为属于过度保护呢?如缺乏鼓励、没有对其自信心的培养,给孩子灌输“自己很脆弱”的观念,都是一种过度保护行为。
根据埃里克森人生八阶段理论,孩童早期有一个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时期,父母需要通过训练使孩子对自己的先天性生理的不当行径产生羞愧的心理,如“雕像”宝宝需对自己随地排泄感到羞耻,“害羞”宝宝需对随意露脸感到羞耻,另一方面又需训练他们对这些行为产生自我控制能力。如果训练不当或过度,尤其是对孩子安全的过度担忧,长时间告知孩子“那些东西太危险”、“不要让陌生人知道”、“你的脸只有爸爸妈妈能看”等,表面上是对孩子的关爱,实际上会使得孩子认为自己是没有用的,被人看到是会有危险的等等自身无能的心理诱导,产生怀疑与羞愧,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增加了孩子对父母的过分依赖,一旦离开父母,孩子的心理健康就有可能受到极大伤害。

学前教育中如何改善害羞问题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