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网文

【红楼梦人物论】片言谁解诉秋心———试论林黛玉诗歌的追问意识(9)

他的痛苦,不来自于政治,也不来自于家庭,他的处境看上去比曹雪芹等经历巨大不幸的落拓之士顺利得多,但是被禁锢的心灵境遇却是相同的,故而发出这一阵阵哀音。
在清代,就有人穿凿附会地说纳兰性德是《红楼梦》中宝玉的原型,这当然是不可信的,但却反映了纳兰氏与曹雪芹之间隐含着某种联系。有学者研究表明:纳兰性德与曹寅有过交往,互有诗歌唱和。[10]作为曹寅的孙子,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的时候,当然有可能吸取纳兰性德的思想与精神,融铸在他笔下的主人公身上;他当然也有可能读过纳兰性德的诗词,故而能够创作出那么多风格相似的诗歌。
诗人是时代风雨最敏感的体验者,纳兰性德、曹雪芹们率先感受到了社会的病态与腐朽,感受到了社会对个体的压抑;他们渴望着个性得到解放、生命能够自由舒展。这种渴望不是一两个人的事情,已经发展为一股时代思潮,这就是自我意识觉醒、主体意识张扬的历史趋势。虽然这种趋势不断地被阻塞被扼杀,化作文学的伤感,但它不会消歇,而渐渐汇成一股潜流,缓慢地推动历史前进。探究林黛玉诗歌的价值,意义也许就在于此吧。

【红楼梦人物论】片言谁解诉秋心———试论林黛玉诗歌的追问意识


[参考文献][1]成穷.从《红楼梦》看中国文化[M].上海:三联书店,1994.77.28
[2]王振铎.人间词话与人间词[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24.
[3]吕启祥.花的精魂,诗的化身[J].红楼梦学刊,1988,(3):41-46.
[4]刘宏彬.对《红楼梦》诗歌文本的三级接受[J].红楼梦学刊,1991,(4):237-251.
[5]洪兴祖.楚辞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2.
[6]周思源.黛钗诗词差异论[J].红楼梦学刊,1992,(4):181-195.
[7]韦凤娟.诗经和楚辞所反映的人与自然[J].文学遗产,1987,(1):19-27.
[8]李泽厚.美的历程[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
[9]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济南:齐鲁书社,1997.

【红楼梦人物论】片言谁解诉秋心———试论林黛玉诗歌的追问意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