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网文

【红楼梦人物论】片言谁解诉秋心———试论林黛玉诗歌的追问意识(6)

人在历史发展中总是千方百计把自己的思想意念对象化。图腾崇拜、艺术创作、歌舞游戏、穿着衣饰等都曾是这些对象的形式,正是借助这些方式,人类的思想情感才得以奔放,升华,发展,一代一代向前进步。
然而人也曾经有过情郁于中而无从释怀的痛苦,比如屈原,他一心为国,汲汲效力于国家,中途竟遭党人陷害,又无端遭到君王疏远,他“忧心烦乱,不知所朔心,乃作《离骚》经”[5]。在《离骚》里,他仰天长问:“众不可户说兮,孰云察余之衷情?”“世幽昧以晦曜兮,孰云察余之善恶?”他希望有人能理解他的耿耿忠心,然而谁也没有理睬他,真是叫天天不应,呼地地不灵,由此持着一份世人皆醉我独醒的旷世孤独。
林黛玉诗歌的价值在于写出了个体无助的孤苦,写出了在这一境遇中心灵的颤动。第三,是对外部世界的疑惑。有学者指出的,悲哀和不确定性是黛玉诗歌的主导情绪。[6]尽管林黛玉生活的世界非常狭小,仅限于贾府与大观园,但是她对这个小小的世界也常常把握不定,充满疑惑。试举几例:

【红楼梦人物论】片言谁解诉秋心———试论林黛玉诗歌的追问意识


昨霜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葬花呤》
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识香痕渍也无?———
《题帕三绝句》
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
《问菊》
她对周围一切表现出的是无把握和不定感,她把自己在人世中的漂泊感和幻灭感移射到花月松竹、圃露庭霜之上。因而,她笔下的万物景象也像她的身世一样飘忽不定,始终找不到确定的缘由和归宿。她的疑惑又是与哀伤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她笔下的景物都是“雁断”、“衰草”、“寒烟”、“冷月”、“飞絮”之类,总是传达着一种冷落孤独的情绪。这种哀伤孤独和不确定感成为黛玉诗歌的主导情绪。
只要比较一下在诗才上与她不分轩轾的薛宝钗的诗歌,就可以清楚地看出林诗的这个特点。薛宝钗写诗也用问句,但她用的问句中极大多数是比肯定语气还肯定的反问句。试看:

【红楼梦人物论】片言谁解诉秋心———试论林黛玉诗歌的追问意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