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的乌托邦与思维的乌托邦
我们在生活中一提到乌托邦,人们就想起纸上谈兵,把乌托邦理解为不切合实际。但这种对于乌托邦的理解实际上是对于理念论的理解。这并不是《1984》《美丽新世界》这类反乌托邦类型小说所反对的乌托邦。
中国文化由于没有西方文化中的柏拉图主义,因此人们并不能区分理念论与这类反乌托邦小说中所描绘的乌托邦的差异。因而就会认为:设立一个彼岸世界,设定一个目标与理念就是乌托邦的幻想。但实际上,这只不过是形而上学的特征,因此我们一般人所认为对于美好彼岸世界的反对其实反对的并不是乌托邦,而反对的是唯心主义。而对于唯心主义(理念论)我们在哲学史中已经看过太多对其的批判,在此我就不一一赘述了。总之,如果把乌托邦仅仅理解为一种理念与纸上谈兵的思维谋划。然后对其排斥批判,实际上排斥的不是赫胥黎在小说中所描述的乌托邦,而是是对本质主义、柏拉图主义的批判与反对。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一般说道乌托邦就想到反映这类乌托邦社会的反乌托邦小说。同时也会深感这些反乌托邦小说的批判是十分有道理,且也能够深感如果未来的世界是一个反乌托邦小说里描绘的世界的话,那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由此,人们心中对于这类乌托邦就有一种非常恐惧与反感的姿态。然而,乌托邦并不是仅仅指理念论,不是指一个美好的完美世界。那么,这个可怕来源于何处?反乌托邦小说中的乌托邦到底可怕在哪?也就是说,我们一提到乌托邦这一词汇,就感到恐惧与反感的根源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