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与盲盒(2)
于是,超乎自然的意象、玄妙的主题、打乱文法的表达形式——这些从少年头脑中不断外溢的幻觉的泡沫,构成了他诗歌的主基调。
到了初中二年级,少年患上了严重的忧郁症。自从父亲在少年幼时因车祸丧命,母亲便一直蛰居在家,足不出户,里里外外的家务全靠雇来的保姆打点。保姆是山西临汾人,之前干过派出所保安。据说派出所戒律森严,不能向外人透露太多个人信息,她把这条规矩像宝贝似的珍藏于心,到了雇主家里也不肯松口,若不是看了合同上的签名,少年恐怕一生都无从知晓她的名字。
少年患上忧郁症的缘由——据他本人所说——是灵魂在屋外的街道上奔跑太久得不到休息,又无力回归身体,就瘫倒在半路上累死了。如果再这样下去,这副躯壳肯定会逐渐丧失生命力,不用过多久就要离开人世。但他再三叮嘱母亲千万不要伤心,因为自己的死是纯粹的,所有怀抱着敏感抒情的心灵亡故于这个世界的人,都终将在世间最高洁者的行列中永生,就像投河的保罗·策兰那样……少年瑟缩在阴冷的棉被里,面色蜡黄,激昂地对母亲诉说着灵魂的死。他望着母亲稀薄的纤发从额顶垂落,就像望着花坛中一朵行将凋零的秋英。
母亲身体微微发颤,双手捧着盛满米粥的瓷碗,低下头抽泣了起来。
“你现在还在写诗吗?”过了半晌,母亲把瓷碗交给一旁的保姆,用手背揩干眼泪,近乎哀求地紧盯着少年。
“还在写,不过一天写不了几首。神秘——就是我跟你提过两嘴的责编,最近不急着向我催稿了。”
“你怎么到现在还在说这些啊?快把本子给我,让我看看。”母亲一边责怪,一边向一言不发的保姆暗暗使了个眼色。保姆随即眯缝起眼睛,从身后掏出不知何时搜罗来的五本学生练习册。封面泛黄的纸页上留有2B铅笔淡淡的印痕。那痕迹嵌进橡皮印苍白的荒漠,有如一块尚未风化的骸骨。少年用端正的字体将整本诗集的名字雕刻在荒漠的正中央,在他看来,这名字属于一位深陷流沙的亡者的骸骨,而其中每首诗的韵律,都像死者生前叩在沙地上的微弱的跫音,充满着诗性的伟大。刚刚步入青春期的少年,已然学会在创作的任何环节调用浪漫空洞的悲哀。最深刻的悲哀莫过于死,于是苦恼和死亡便顺理成章地合抱在了一起。母亲佝偻着背,直勾勾地盯着封皮上《白杨与亡骸》五个大字。她随手翻了几页,发现少年随手倾洒在这片荒漠中的遗珠,竟没有一样能给她精神的痛苦提供栖身之所。
最终,少年的抑郁被医生归因为纵欲过度。母亲委托保姆,当着少年的面在几条街外的树坑里烧掉了全部诗集。保姆穿着一条肥大的卡其色哔叽裤,蹲在树坑的石沿边,一边拨弄火钳,一边左右扭动着肥硕的臀部。她抄起诗集前后翻看,看一首撕一首,将一束束纸屑抛入橙黄色的焰心。少年侧身站在一旁,面如死灰,敏感地与行将崩塌的火的世界保持隔离。他装作漫不经心的样子抬首翘望,拥塞的车辆从立交桥下向外驱驰,就像流动的银色蜂巢,在远端荡漾开细弱的嗡鸣。嗡鸣与嗡鸣互相缠斗,朝着四面八方纷披而去。车流下方,土灰色的铁桥一言不发地昂首竦峙,承受着云隙间稀疏的光斑,承受着钢铁厚重的阴影。这副素描般的景象与伫立桥边、岿然不动的立体写字楼遥相呼应。少年遏制住眩晕,朝写字楼群的方位一瞥——那些在墙体边缘傲然挺立的玻璃鳞片,细密地将天空切割成棱角分明的半圆弧。
到了初中二年级,少年患上了严重的忧郁症。自从父亲在少年幼时因车祸丧命,母亲便一直蛰居在家,足不出户,里里外外的家务全靠雇来的保姆打点。保姆是山西临汾人,之前干过派出所保安。据说派出所戒律森严,不能向外人透露太多个人信息,她把这条规矩像宝贝似的珍藏于心,到了雇主家里也不肯松口,若不是看了合同上的签名,少年恐怕一生都无从知晓她的名字。
少年患上忧郁症的缘由——据他本人所说——是灵魂在屋外的街道上奔跑太久得不到休息,又无力回归身体,就瘫倒在半路上累死了。如果再这样下去,这副躯壳肯定会逐渐丧失生命力,不用过多久就要离开人世。但他再三叮嘱母亲千万不要伤心,因为自己的死是纯粹的,所有怀抱着敏感抒情的心灵亡故于这个世界的人,都终将在世间最高洁者的行列中永生,就像投河的保罗·策兰那样……少年瑟缩在阴冷的棉被里,面色蜡黄,激昂地对母亲诉说着灵魂的死。他望着母亲稀薄的纤发从额顶垂落,就像望着花坛中一朵行将凋零的秋英。
母亲身体微微发颤,双手捧着盛满米粥的瓷碗,低下头抽泣了起来。
“你现在还在写诗吗?”过了半晌,母亲把瓷碗交给一旁的保姆,用手背揩干眼泪,近乎哀求地紧盯着少年。
“还在写,不过一天写不了几首。神秘——就是我跟你提过两嘴的责编,最近不急着向我催稿了。”
“你怎么到现在还在说这些啊?快把本子给我,让我看看。”母亲一边责怪,一边向一言不发的保姆暗暗使了个眼色。保姆随即眯缝起眼睛,从身后掏出不知何时搜罗来的五本学生练习册。封面泛黄的纸页上留有2B铅笔淡淡的印痕。那痕迹嵌进橡皮印苍白的荒漠,有如一块尚未风化的骸骨。少年用端正的字体将整本诗集的名字雕刻在荒漠的正中央,在他看来,这名字属于一位深陷流沙的亡者的骸骨,而其中每首诗的韵律,都像死者生前叩在沙地上的微弱的跫音,充满着诗性的伟大。刚刚步入青春期的少年,已然学会在创作的任何环节调用浪漫空洞的悲哀。最深刻的悲哀莫过于死,于是苦恼和死亡便顺理成章地合抱在了一起。母亲佝偻着背,直勾勾地盯着封皮上《白杨与亡骸》五个大字。她随手翻了几页,发现少年随手倾洒在这片荒漠中的遗珠,竟没有一样能给她精神的痛苦提供栖身之所。
最终,少年的抑郁被医生归因为纵欲过度。母亲委托保姆,当着少年的面在几条街外的树坑里烧掉了全部诗集。保姆穿着一条肥大的卡其色哔叽裤,蹲在树坑的石沿边,一边拨弄火钳,一边左右扭动着肥硕的臀部。她抄起诗集前后翻看,看一首撕一首,将一束束纸屑抛入橙黄色的焰心。少年侧身站在一旁,面如死灰,敏感地与行将崩塌的火的世界保持隔离。他装作漫不经心的样子抬首翘望,拥塞的车辆从立交桥下向外驱驰,就像流动的银色蜂巢,在远端荡漾开细弱的嗡鸣。嗡鸣与嗡鸣互相缠斗,朝着四面八方纷披而去。车流下方,土灰色的铁桥一言不发地昂首竦峙,承受着云隙间稀疏的光斑,承受着钢铁厚重的阴影。这副素描般的景象与伫立桥边、岿然不动的立体写字楼遥相呼应。少年遏制住眩晕,朝写字楼群的方位一瞥——那些在墙体边缘傲然挺立的玻璃鳞片,细密地将天空切割成棱角分明的半圆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