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境以南 太阳以西》读后有感(2)
2023-10-31 来源:百合文库
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虚幻与现实”一定是自然对立的吗?现代汉语词典中,“虚幻”意为“虚假而不真实的;虚无缥缈的”,“现实”意为“当前存在的客观事物;符合客观实际的”。就该解释来看,“虚幻”与“现实”似乎确为天生的反义词。但是如果换一种角度思考,在一个具体的语境中,事情就可能迥然不同。比如,所有人都下意识地认为“昼夜更替”这一说法无可辩驳,但事实却并非如此。掌握了现代科学技术的人们只消简单的思考就能意识到:昼夜从来都是同时存在的,只不过少有人能与美洲或者欧洲朋友实时互通昼夜消息,这才给人以一种“昼夜更替”的假象。既然是假象,用文字形容时,我们当然可以使用“虚幻”一词。然而把“假象”和“虚幻”实际等同起来,我们又觉得不尽如人意——这是因为我们使用“假象”一词时,往往已经考虑到了其可能存在的另一面,并且想要表示“我们之所以产生这种‘假象式’的感受,是因为我们自身未能认清事物的全貌,也即我们有着盲人摸象般的认知缺陷”这一潜台词。
于是乎总结起来,假象=虚幻 潜台词“认知缺陷”。但是,当一个人尽管有着认知缺陷,却自以为一切尽在掌握时,他自己当然不会再使用潜台词“认知缺陷”;而在上帝视角下,这个人自以为真相大白的情况却完全只是表面现象。这时我们说“此人沉浸于幻梦之中”不是恰到好处么?在以上构想下,“虚幻”与“假象”的区别,只不过一个在当事人视角下使用,另一个在全知视角下使用,而两者形容的是同一种事物。当我们把这个构想套用在具体的生活里,便会发现:某个事件中,谁还没有些不知道的事呢?换言之,一个具体的人不可能拥有全知视角。这样,以上构想就可以具有极广的适用范围:凡牵扯到具体的人的事件都可化而用之。这样,我们就完成了“假象”和“虚幻”的统一。而当我们考虑“假象”和“现实”的关系时,便能发现:“假象”虽然虚幻,但确实是“存在的客观事物”,所以“假象”属于“现实”。
又考虑到“假象”与“虚幻”已经被统一了,所以有理由提出如下论断:我们可以认为“虚幻”是“现实”的一部分,是不完整的,“现实”的某一面。用语言解释的话就是:投射进具体的人的头脑的部分现实,便是所谓的“虚幻”。我们之所以难以把“虚幻”和“现实”联系起来,是因为人脑总是把部分的现实过分夸大,大到失去了真实感罢了。(需要注意的是,我所说的“虚幻”不包括人脑的想象。可以认为本文所用的“虚幻”被赋予了不同于日常用语的意义:不考虑想象的部分,而只承认其现实部分;或者可以说,以上讨论证明了:日常使用的“虚幻”一词不只有想象,也有非想象的现实部分,而我们只取其现实部分进行讨论)
另一个问题是:大众潜意识里认为的,“虚幻”与“现实”并列时,前者往往代表美好,后者往往代表艰苦,真的合理吗?经过了之前数十行的讨论,对于这种问题的思考俨然已经不在话下——大众的这种潜意识,经过理性的思考后显得摇摇欲坠,不堪一击。
于是乎总结起来,假象=虚幻 潜台词“认知缺陷”。但是,当一个人尽管有着认知缺陷,却自以为一切尽在掌握时,他自己当然不会再使用潜台词“认知缺陷”;而在上帝视角下,这个人自以为真相大白的情况却完全只是表面现象。这时我们说“此人沉浸于幻梦之中”不是恰到好处么?在以上构想下,“虚幻”与“假象”的区别,只不过一个在当事人视角下使用,另一个在全知视角下使用,而两者形容的是同一种事物。当我们把这个构想套用在具体的生活里,便会发现:某个事件中,谁还没有些不知道的事呢?换言之,一个具体的人不可能拥有全知视角。这样,以上构想就可以具有极广的适用范围:凡牵扯到具体的人的事件都可化而用之。这样,我们就完成了“假象”和“虚幻”的统一。而当我们考虑“假象”和“现实”的关系时,便能发现:“假象”虽然虚幻,但确实是“存在的客观事物”,所以“假象”属于“现实”。
又考虑到“假象”与“虚幻”已经被统一了,所以有理由提出如下论断:我们可以认为“虚幻”是“现实”的一部分,是不完整的,“现实”的某一面。用语言解释的话就是:投射进具体的人的头脑的部分现实,便是所谓的“虚幻”。我们之所以难以把“虚幻”和“现实”联系起来,是因为人脑总是把部分的现实过分夸大,大到失去了真实感罢了。(需要注意的是,我所说的“虚幻”不包括人脑的想象。可以认为本文所用的“虚幻”被赋予了不同于日常用语的意义:不考虑想象的部分,而只承认其现实部分;或者可以说,以上讨论证明了:日常使用的“虚幻”一词不只有想象,也有非想象的现实部分,而我们只取其现实部分进行讨论)
另一个问题是:大众潜意识里认为的,“虚幻”与“现实”并列时,前者往往代表美好,后者往往代表艰苦,真的合理吗?经过了之前数十行的讨论,对于这种问题的思考俨然已经不在话下——大众的这种潜意识,经过理性的思考后显得摇摇欲坠,不堪一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