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境以南 太阳以西》读后有感(4)
2023-10-31 来源:百合文库
“我”所面临的选择的生活环境结构图示这样的结构才是比较合理的。我不知道懂文学的人看到这儿时会怎么想,不过木已成舟,我是非忍着害怕之情也要把这篇文章完成不可了。
以上示意图已经相当抽象,以至于其根本无法显示两种选择的区别。这时不妨回到小说文本,其中“我”与岛本的对话集中说明了“我”向往岛本一方的理由:“岛本,我的最大问题就在于自己缺少什么,我这个人、我的人生空洞缺少什么,失却了什么。缺的那部分总是如饥似渴。那部分老婆孩子都填补不了,能填补的这世上只你一人。和你在一起,我就感到那部分充盈起来。充盈之后我才意识到:以前漫长的岁月中自已是何等饥饿何等干渴。我再也不能重回那样的世界。”另外,“岛本不再露面之后,我时不时觉得这里活活成了没有空气的月球表面。岛本不在,我可以敞开心扉的场所便也不在了,纵然找遍天涯海角。”一言以蔽之,“我”清楚地认识到,待在原来生活中的自己是不完整的,而选择岛本则可以把当下自我的空缺填满。但同时,小说把选择岛本这边的世界比作“国境以南 太阳以西”,岛本如此形容这个世界:
“那里是‘大概’多的国家嘛”。“大概”,这象征着不安稳的因素,妨碍了“我”果断追求自我空洞的填补。不难想象,放弃了原有族群的独雁,前方等待着它的必然是未卜的命运——它既可能归于另一更包容、更强大的部群,幸运地得到更有力的庇护和更充盈的食物,也可能遇上极端的天气或者毒辣的猛禽,因而死于非命,并且说不定后者的可能性更大。而故事中“我”所得知的岛本方面的情况不过只言片语,“我”对于岛本的生活情况可谓一无所知,这便是所有不可预知性的来源,也是我无法果断迈出那一步的原因。反观另一边,“我”处于原有生活中时,“虚幻”虽然仍然存在,但完全不像是在岛本那边一样昭著。“我”对周围情况显然有更为全面的认识,既能看出周围人不同于己的行事动机,也能洞悉资本运作的虚伪本质——换言之,“我”认出了许多不属于自己的“虚幻”。
(我想,也许正是因为“我”能在原来的生活中看到更多的“虚幻”,才会把这边的世界打上“现实”的标签的吧。或许,在生活之中,大多数人已经看到了足够多的“虚幻”,这才逐渐认识到真实世界的模样——用小说中的话说,“活法林林总总,死法种种样样,都没什么大不了的。剩下来的唯独沙漠,真正活着的只有沙漠”——却又不忍放弃自己内心或多或少的“虚幻”——这想必是因为,要是一个人放弃了自己的那一点“虚幻”的话,肯定活不下去的吧。)正因如此,原来的生活没有那么多不可预知性,并且大概率将保持相对安稳和幸福。另外,小说近结尾处,“我”有纪子和解时说:“我不想再孤独。再孤独,还不如死了好。”想来会感到孤独肯定跟违反社会道德有关,但要是考虑到“我”和岛本小时候因为是独生子而被人排挤的经历的话,我们便可以作一推广——选择了岛本,与生活在“沙漠”中的大多数人“不一样”了以后,便会感到孤独。
以上示意图已经相当抽象,以至于其根本无法显示两种选择的区别。这时不妨回到小说文本,其中“我”与岛本的对话集中说明了“我”向往岛本一方的理由:“岛本,我的最大问题就在于自己缺少什么,我这个人、我的人生空洞缺少什么,失却了什么。缺的那部分总是如饥似渴。那部分老婆孩子都填补不了,能填补的这世上只你一人。和你在一起,我就感到那部分充盈起来。充盈之后我才意识到:以前漫长的岁月中自已是何等饥饿何等干渴。我再也不能重回那样的世界。”另外,“岛本不再露面之后,我时不时觉得这里活活成了没有空气的月球表面。岛本不在,我可以敞开心扉的场所便也不在了,纵然找遍天涯海角。”一言以蔽之,“我”清楚地认识到,待在原来生活中的自己是不完整的,而选择岛本则可以把当下自我的空缺填满。但同时,小说把选择岛本这边的世界比作“国境以南 太阳以西”,岛本如此形容这个世界:
“那里是‘大概’多的国家嘛”。“大概”,这象征着不安稳的因素,妨碍了“我”果断追求自我空洞的填补。不难想象,放弃了原有族群的独雁,前方等待着它的必然是未卜的命运——它既可能归于另一更包容、更强大的部群,幸运地得到更有力的庇护和更充盈的食物,也可能遇上极端的天气或者毒辣的猛禽,因而死于非命,并且说不定后者的可能性更大。而故事中“我”所得知的岛本方面的情况不过只言片语,“我”对于岛本的生活情况可谓一无所知,这便是所有不可预知性的来源,也是我无法果断迈出那一步的原因。反观另一边,“我”处于原有生活中时,“虚幻”虽然仍然存在,但完全不像是在岛本那边一样昭著。“我”对周围情况显然有更为全面的认识,既能看出周围人不同于己的行事动机,也能洞悉资本运作的虚伪本质——换言之,“我”认出了许多不属于自己的“虚幻”。
(我想,也许正是因为“我”能在原来的生活中看到更多的“虚幻”,才会把这边的世界打上“现实”的标签的吧。或许,在生活之中,大多数人已经看到了足够多的“虚幻”,这才逐渐认识到真实世界的模样——用小说中的话说,“活法林林总总,死法种种样样,都没什么大不了的。剩下来的唯独沙漠,真正活着的只有沙漠”——却又不忍放弃自己内心或多或少的“虚幻”——这想必是因为,要是一个人放弃了自己的那一点“虚幻”的话,肯定活不下去的吧。)正因如此,原来的生活没有那么多不可预知性,并且大概率将保持相对安稳和幸福。另外,小说近结尾处,“我”有纪子和解时说:“我不想再孤独。再孤独,还不如死了好。”想来会感到孤独肯定跟违反社会道德有关,但要是考虑到“我”和岛本小时候因为是独生子而被人排挤的经历的话,我们便可以作一推广——选择了岛本,与生活在“沙漠”中的大多数人“不一样”了以后,便会感到孤独。